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卷(上)

一種社會現象的異化[1]

字體:16+-

一、關於《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馬克思在《手稿》中把“異化”與“自我異化”明確地區別開來,而這些區分在馬克思後來的全部創作中繼續有效地保持了下來。這種區發雖然出自一個剛剛形成自己的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年輕人,但在他後來的全部創作中卻一直保留下來,正是這種創作的頂峰(《資本論》階段)使我們有可能對他青年時期著作中的創造性因素作出正確的評價。後來,馬克思主要是對異化關係,即對人的產品的異化(不僅是人的物質勞動的產物的異化,而且還有人的精神活動的產物即人所創造的以國家為最高機構的社會機構的異化)感興趣,從而對客觀關係感興趣。但是,決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馬克思避開了具有各種形式的自我異化問題,如人同社會,同其他人,同自己的自我相異化。

在馬克思於《手稿》中對異化的社會關係的說明中,可以重新發現在閱讀馬克思的著作——《德意誌意識形態》、《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資本論》時早已見過的那種經典的表述:人的勞動產品的異化不僅歸結為人的采取了物的形態的勞動的對象化,而且除此以外還建立在下述基礎上,即人的這種對象化的勞動不依賴於人而存在,並且作為某種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東西而同人相敵對。這三個因素:(1)客觀、對象化的存在;(2)作為不依賴於人的為量的產品的存在;(3)作為敵對力量的產品的存在,就是馬克思異化概念的特征,它們出現在他的全部理論著作,也包括“成熟”時期的著作中。誰也不能把這個概念從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的基本著作如《神聖家族》、《德意誌意識形態》、《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資本論》中抹掉。

有些人之所以斷言馬克思在晚期克服了《手稿》的異化概念,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把《手稿》的異化概念同唯心主義的人本主義聯係在一起。其實,《手稿》的異化概念同人本主義毫無關係。雖然馬克思在《手稿》中的確是從“人的本性”這個範圍取得論據的,但是,馬克思是在對社會進行經濟分析的基礎上談論異化的。正因為這樣,他在自己後來的著作中仍然能夠保持異化的概念和理論。當然,後來的一些考慮更加完美和更加成熟。但是它們的基礎正是在《手稿》中奠定的:對象化和異化的區別應具有基礎意義的異化和自我異化的區別,甚至商品拜物教的萌芽——所有這一切,我們在《手稿》中已經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