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沙夫(Adam Schaff,1913—2006),當代波蘭哲學家,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
1913年,沙夫出生於波蘭的利沃夫;1936年,進入法國巴黎政治經濟學院攻讀法律和經濟,後在波蘭學習哲學;1945年,獲蘇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1945年,返回波蘭後在羅茲大學任教授,後在華沙大學任教授兼哲學教研室主任;1952年,成為波蘭科學院通訊院士;1961年,成為波蘭科學院院士;1955—1968年,任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委員,先後任波蘭科學院哲學和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哲學和社會學學會主席;1963年,因與波蘭統一工人黨關係惡化而辭去有關領導職務,後到維也納任社會科學歐洲中心理事會主席;1972年,成為“羅馬俱樂部”最高成員之一;1980年,任羅馬俱樂部執行委員會主席;因批判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製度,1984年,沙夫被波蘭統一工人黨開除出黨;2006年,在波蘭華沙逝世。
沙夫的主要著作有:《概念和詞》(1946)、《馬克思主義理論入門》(1947)、《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和發展》(1949)、《馬克思主義真理論的若幹問題》(1951)、《曆史規律的客觀性》(1955)、《語義學引論》(1962)、《人的哲學》(1962)、《馬克思主義與個體》(1965)、《曆史與真理》(1970)、《語言和認識》(1973)、《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異化》(1977)、《結構主義和馬克思主義》(1978)、《論共產主義運動的若幹問題》(1981)、《今天的波蘭》(1984)、《認識理論中的移情作用》(1984)、《信息社會》(1995)、《全球人道主義》(2001)、《關於社會主義的思考》(2001),其中,《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異化》是代表作。
在《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異化》中,沙夫通過對社會主義條件下人的生存問題、人的地位、人的異化等問題的探討,提出了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的設想;從探討人和人道主義問題入手,轉而以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為根據,對現存的社會主義製度進行批判,並力圖揭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前景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