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人性概念
馬克思與許多當代的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不一樣,他不相信不存在像人的本性那樣的東西,也不相信人生來就是一張白紙,任由教養在這張白紙上留下它的烙印。馬克思跟這種社會學的相對主義正好相反,他以下述思想為出發點:人作為人是一個可認識、可確定的實體;人不僅能夠按照生物學、解剖學和生理學來加以規定,而且能夠按照心理學來加以規定。
當然,馬克思從來不想把“人的本性”跟他自己的那個社會中所盛行的那種人的本性的特殊表現等同起來。馬克思在反駁邊沁時指出:“假如我們想知道什麽東西對狗有用,我們就必須探究狗的本性。這種本性本身是不能從‘效用原則’中虛構出來的。如果我們想把這一原則運用到人身上來。想根據效用原則來評價人的一切行為、運動和關係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2]必須注意,人的本性這個概念,對於馬克思來說不是一種抽象物,正如對於黑格爾來說也不是一個抽象物一樣。人的本性就是人的本質,這跟人的曆史上存在的各種形式是顯然不同的。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3]還必須注意,上麵引用的“老年馬克思”所寫的《資本論》中的那句話表明,青年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闡述的人的本質的思想在馬克思一生的思想中具有連續性。雖然馬克思後來不再使用“本質”這個詞,因為這個詞是抽象的和非曆史的,但是,馬克思以一種更加符合曆史變化的形式,在“人的一般本性”和每個曆史時代“變化了的人的本性”之間的區別中,顯然保留了關於人的本質的思想。
跟區分一般的人的本性和每一文化中的人的本性的特殊的表現相一致,如我們上麵所說,馬克思也區分了人的兩種類型的傾向和欲望,一種是不變的或固定的,諸如食欲和性欲,這是人的本性的組成部分,它們隻能在不同的文化中所采取的形式上和方向上有所改變;另一種是“相對的”欲望,這不是人的本性的組成部分,“它們的起源應歸於一定的生產和交換的條件”[4]。馬克思以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所產生的需要作一個例子。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寫道:“因此,對貨幣的需要是國民經濟學所產生的真正需要,並且是它所產生的惟一需要……甚至從主觀方麵來說,這也部分地表現在:產品和需要的範圍的擴大,要機敏地並且總是精打細算地屈從於非人的、精致的、非自然的和幻想出來的欲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