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卷(上)

施米特

字體:16+-

阿爾弗萊德·施米特(Alfred Schmidt,1931—2012),當代德國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

1931年,施米特出生於德國柏林,早年在法蘭克福大學攻讀哲學、社會學和曆史學;1960年,以《馬克思的自然概念》為博士論文,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後任阿多諾的助手;1972年,任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所長,被認為是法蘭克福學派的“後傑”,“肩負著法蘭克福學派的未來”;2012年,在德國法蘭克福逝世。

施米特的主要著作有:《馬克思的自然概念》(1960)、《尼采認識論中的辯證法問題》(1963)、《康德和黑格爾》(1964)、《列菲伏爾和現代對馬克思的解釋》(1966)、《工業社會的意識形態》(1967)、《經濟學批判的認識論概念》(1968)、《論批判理論的思想》(1974)、《作為曆史哲學的批判理論》(1976)、《觀念與意誌世界》(1988)等,其中,《馬克思的自然概念》是代表作。在《馬克思的自然概念》中,施米特從自然與社會互為中介的關係出發理解馬克思的自然概念,體現出對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一種新理解。

“自然的社會中介和社會的自然中介”選自《馬克思的自然概念》,集中體現了施米特關於自然與社會關係的思想。施米特認為,自然是與人的活動目的有關但未經改變的物質,而馬克思所關注的自然物質是被創造出來的東西,因此,在馬克思的思想中,沒有完全與人無關的本體意義上的自然;與人的勞動相關的自然並沒有消失在曆史和社會關係之中,人的活動目的必須經過自然的中介才能實現,而自然要對人類社會發生作用則必須經過社會的中介才能實現,這是一種物質變換的過程,這一過程以自然被人化與人被自然化為內容;物質變換的形式是被每個時代的曆史所規定的,這種形式在資本主義社會,就是由商品生產與交換所決定的,自然的使用價值這一物質存在被交換價值這一形式存在所取代,社會的物質變換變成了私人間的商品交換;在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中,自然的質料方麵占上風,在人與人的商品交換中,自然的形式方麵會占上風。自然與社會是相互中介的,但從根本上說,在人類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勞動的主體和客體最終是由自然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