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人類實踐還表現為客觀轉化為主觀、主觀轉化為客觀的舞台。實踐是人類意圖在其中實現,自然規律在其中被發現的“能動中心”。人類實踐把因果性與目的性統一起來。如果我們把人類實踐看作一種基本社會實在,那麽顯而易見,在實踐基礎上,人的意識實現著兩種不可分離的基本功能:記錄功能和投射功能,發現事實的功能和作出規劃的功能。意識同時既是反映又是投射。
實踐的辯證本性給所有人類創造物(包括藝術)都打上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一座中世紀大教堂,是封建世界的一個表現或象表,但同時又是這個世界的一個構成要素。大教堂不僅藝術地再現了中世紀的實在,它也藝術地生產出中世紀的實在。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有不可分割的兩重性:它表現實在,同時也構造實在。它所構造的實在,既不存在於作品之外,也不存在於它之前,隻能存在於作品本身之中。
據說,阿姆斯特丹的貴族們曾憤怒地否定倫勃朗[26]的《夜巡》(1642)。他們在這幅畫中找不到自己,因此這幅畫在他們看來歪曲了實在。那麽,是否隻有當人們在實在中認出了自己時,實在才被正確地認識?這種看法假定人知道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麽樣子,知道自己是誰。它還假定人不必借助於藝術和哲學便知道實在,可以說出實在是什麽。但是人從什麽地方知道這一切呢?他何以能夠確信,他所知道的是實在本身而不隻是他自己關於實在的觀念?貴族們捍衛他們自己關於實在的觀念,反對倫勃朗作品的實在,並且把自己的偏見等同於實在。他們相信,他們的觀念中包含著實在,所以他們的觀念就是實在。按照這一邏輯,實在的藝術表現應該把他們的觀念翻譯成繪畫藝術的感性語言。實在是已知的,藝術家隻須描繪和圖解它。但是,一件藝術作品並不描繪關於實在的觀念。作為一件作品,作為藝術,它既描繪實在又構造實在,構造美與藝術的實在。描繪和構造是同時並存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