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卷(上)

經濟與哲學[1]

字體:16+-

人們要問,那種徑直地達到本質,把一切非本質的東西當作多餘的負擔拋在身後的研究,究竟是否恰當。這種研究假扮它所不是的東西,它自稱是科學的,卻把科學中最基本的東西——本質與表麵的區別——看作是毋庸置疑和無法研究的。它不想努力通過後退與前進的複雜過程去獲得本質,因為這一過程將立刻把實在分裂為本質和表麵,並把這種分裂實體化。相反,它不加研究就越過了現象的表層,以期認識本質並認識達到它的途徑。關於“本質”直接性的思想錯過了本質。它要尋覓本質的鵠的,卻在無本質的東西,在純粹抽象或雞毛蒜皮中窮追不舍。

一個人,即使從未讀過任何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對那些以科學公式表述的經濟現象規律毫無所知,也生活在經濟實在之中,並以自己的方式理解著這個實在。我們的研究也許應該從向門外漢提問開始?可是他的回答會有什麽結果呢?如果問他“什麽是經濟”,那麽,不管他談出一番自己的看法,還是重複別人的老生常談,他的回答都不過是在別處讀到或聽到的東西的回聲。同樣,他的經濟觀念,也很難是什麽原始的東西,因為它的內容夠不上稱為實在。在生活中最接近經濟實在,並在全部生活中經驗著這一實在的人,對他生活於其中的東西並不必然地具有正確觀念。在我們下麵的論證中,重要的不是人們如何回答經濟問題,而是在一切提問和沉思之前經濟對他們來說是什麽,在作出闡釋之前,人們對實在總有某種理解。這種前理論的理解本身是一個基本的意識層麵,是文化與教養的基礎。通過文化與教養,人們對實在的原始理解上升到概念性認識。有人認為,現象形態的實在對於哲學認識、對於人來說是一種表麵的可以忽略的東西。這導致了一個基本的錯誤。忽略了現象形態也就關閉了認識實在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