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當代法國哲學家、文學家、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
1905年,薩特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海軍軍官家庭;1915年,進入亨利四世學校讀書,後隨繼父遷至法國港口城市羅舍爾,1920年又回到亨利四世學校;1924年,被巴黎高等師範學校錄取,專業為哲學,期間結識了後來成為法蘭西思想界風雲人物的讓-伊波利特、列維-施特勞斯等人;1931—1933年,在法國北部港口城市勒弗爾的一所高中講授哲學,後赴德國柏林法蘭西學院進修一年,研究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應召入伍,1940年,在前線被俘;1941年,獲釋回到巴黎,以寫作的方式繼續參與反法西斯鬥爭,期間不僅發表了許多作品,而且還同左派知識分子梅洛-龐蒂、波伏娃等人成立了名為“社會主義和自由”的團體;“二戰”結束後,創辦了《現代》雜誌,這份雜誌成為存在主義的重要論壇,其先是同共產黨人關係密切,後因蘇聯的政治狀況而同他們決裂,但他並未放棄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階級,而是堅持“第三條道路”,晚年一直活躍在法國和世界的政治、文化舞台上,他的成就和品質為他贏得了“20世紀人類的良心”的美譽;1980年,在法國巴黎逝世。
薩特的主要著作有:《存在與虛無》(1943)、《自由之路》(1945)、《存在主義與人道主義》(1946)、《什麽是文學》(1947)、《辯證理性批判》(1960)、《辯證主義與和平》(1968)、《共產主義與和平》(1968),其中,《辯證理性批判》是薩特的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作。在《辯證理性批判》中,薩特把馬克思主義與存在主義相結合,用“人學”辯證法取代唯物辯證法,由此形成其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