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個基本問題
近代思維傳統在其工作的門檻前使哲學麵對三個現時性(aktuell)問題:我們能夠知道什麽,我們應當做什麽,以及我們可以希望什麽?其中第二個問題可視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它是總的人的問題的一種形式,賦予倫理學以“實踐”哲學的品格。這種提問形式想要超出對現實東西(Wirkliches)的單純認知性把握,但終究顯得不及人的渴求與希望所指向的東西。它不依賴於可達成的一切保證,不依賴於對有條件者與可把握者的知識,同樣不依賴於對最遙遠者、終極東西以及絕對的信仰,內在地處於生活的堅硬現實性與願景式眺望的懸浮理想之間,它本身並不轉向現實的東西,不過卻與現實性相近,甚至既不是理論,也不是渴求,卻永遠接近現實的東西,並從被給予的現實東西出發發問,乃至它的眼前永遠都是被給予者中的非現實東西的現實性。
“我們應當做什麽”這個問題是從與我們最切近的東西中,從樸素的日常生活之流中產生出來的,這絕不遜色於從個體(Einzel)偶爾一次所麵對的重大的、要做出決斷的生活問題中產生出來的。誠然,後麵這些問題,使他經曆了隻此一次、絕不再懸置的讚成和反對的艱難時刻,把他由半意識的隨波逐流推升到其生活的聚變之中,從而透視到不可推卸又無法預見的責任。但是,實際上瑣細事情也莫不如此。因為我們麵臨的事態(Sachlage)無論瑣細還是重大都表現出同樣的麵目:它迫使我們做出決斷、采取行動,而且在必須做出的決斷麵前不容許有任何逃避。但是這卻沒有告訴我們,我們應當怎樣做決斷,要做什麽,以及我們應當承擔並應該願意承擔何種後果。
每時每刻我們都要麵對“我們應當做什麽”這一問題。在每一種新的境遇中這一問題都會重新向我們提出來,在生活中我們都要逐步地重新回答此問題。這是無可逃避的,因為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減輕我們在此問題上的負擔,推卸回答它的必然性。甚至,對於日日常新的問題我們的行動以及現實的舉止也要給予日日常新的回答。因為行動常常已經包含了我們中意的決定。即便我們事先沒有意識到它,事後在行動中也能認識到它,也許還會為此感到後悔。因為在每一次的讚成或反對上我們是否做得正確,畢竟不在問題之列,亦不構成境遇的一部分。對此,不存在必然性,也得不到他人的指引。在這裏任何人都要依靠自己,獨自且由自身而做出決斷。如果他做錯了,就要獨自承擔責任和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