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倫理學卷

巴特

字體:16+-

卡爾·巴特(Karl Barth,1886—1968),新教神學家,新正統神學(Neo-orthodoxy)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於瑞士巴塞爾州的一個傳統的新教家庭,父親、祖父跟外祖父都是改革宗的牧師,父親弗利茨·巴特還是神學博士。1904年入伯爾尼大學神學係,深受康德《實踐理性批判》的影響。後赴德國求學,在柏林除了繼續對康德感興趣之外,還迷上了施萊爾馬赫的自由神學。1907年10月至1908年4月在圖賓根大學待了半年,之後又去了馬堡大學。對試圖綜合康德和施萊爾馬赫的係統神學家赫爾曼(Wilhelm Hermann,1846-1922)十分崇敬。後來巴特多次提到,他對神學真正產生個人興趣,是從他讀了赫爾曼的《倫理學》之後開始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特開始對昔日喜愛和崇敬的德國老師對戰爭的態度不滿,轉而反省自由主義神學,受到了宗教社會主義的影響,之後便回到了正統神學的方向上,並成為新正統神學的當代主將。1919年出版的《〈羅馬書〉釋義》既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經典。1921—1925年任德國哥廷根大學教授;1925—1930年任德國明斯特大學教授;1930—1935年受聘為德國波恩大學教授;1935年巴特因為反對納粹德國而被波恩大學解職,同年離開德國,回到父親曾經求學與任教的瑞士巴塞爾大學教書,直到1962年退休。1935—1967年陸續出版《教會教義學》的前四卷,1968年12月10日留下《教會教義學》第四卷第四部的一些殘稿和來不及撰寫的第五卷就逝世了。

《〈羅馬書〉釋義》是巴特重讀《羅馬書》的心得,用以闡釋其從正統神學和現代神學向宗教改革派神學的轉變。《羅馬書》在《新約》中地位獨特,堪稱最重要的部分,尤其是教義結構比較完整。巴特通過自己充滿靈性的釋義全麵闡釋了自己神學思想上的創見。我們所選編的“《羅馬書》與倫理問題”是巴特對《羅馬書》第12-15章中倫理問題的釋義。他認為,關於上帝本身和人的行動的一切思索都意味著巨大的困惑,因而倫理問題的出現無非意味著人的此生此世的所是、所有、所為都處在動**和緊張狀態中的巨大困惑。神學倫理所談論的對象並無客觀性,不是超世界或後世界的形而上學超驗深度,而是探索此生的深度,導致生活意義的澄悟,賦予生活以積極的意義。以此為基礎,巴特對《羅馬書》第12-15章的倫理誡命做出了令人激動的全新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