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羅伯茨(Robert C. Roberts,1948— ),美國貝勒大學哲學係特聘教授,1965年獲威奇塔州立大學學士學位,1974年於耶魯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73—1984年任教於美國西肯塔基大學,1984—2000年任教於惠頓學院,學術領域為倫理學(特別是美德倫理學)、克爾愷郭爾、情緒理論、道德心理學、認識論。羅伯茨的研究工作非常鍾情於克爾愷郭爾,他像克爾愷郭爾一樣非常重視情感問題,基督教的情感給他提供了很多靈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資源。他在認識論、美德倫理學、情緒理論、道德心理學方麵都有豐厚成果。現為貝勒大學哲學係研究生教學主管的他,也進一步帶動了該係的研究工作,該係在克爾愷郭爾和認識論方麵研究成果非常突出,還成立了克爾愷郭爾協會。由於他在美德倫理尤其是情緒理論上的突出貢獻,他本人在美國倫理學界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通過這篇“美德與規則”(1991)中文版的譯介,他的美德倫理學思想也成功地吸引了中國倫理學界的關注。
美德倫理被視為與規則倫理相對立,這在當代英美倫理學中似乎已經成為定論,但羅伯茨的這篇“美德與規則”卻是要論證,美德與規則不僅相容,而且美德要求規則。這就給了我們進一步思考它們之間內在關係的可能性,而且會引導我們更深入地去領會美德倫理對規則倫理的反叛究竟在何種意義上是有價值的,其限度在哪裏。這篇文章提出了一個核心概念:美德的語法規則,這一概念很巧妙地避免了人們對道德規則的堅硬的義務性的反感,像我們日常說話都在遵循語法規則而無需去追問“我憑什麽要遵循語法規則”一樣,我們在“日用而不知”中,美德與規則實際上是相容的,當然它依然會麵臨人們關於如同語法規則一樣的道德規則的規範性力量究竟何在這樣的質疑。盡管如此,當我們以美德與規範相容的觀點返回到經典的亞裏士多德倫理學中時,便會發現,當代英美倫理學中的許多教條隻是當代人想象力的產物,古典美德倫理與現代規範倫理並非如他們所說的那樣鮮明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