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倫理學卷

福柯

字體:16+-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國著名哲學家,“最偉大的現代哲學家之一”(德勒茲語),對政治哲學、文學評論、曆史學、科學史(尤其醫學史)、知識社會學和性學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他是一個很難被歸類成“什麽主義者”的人,正如他的人生很難用一般的詞語來評述一樣。他的學養主要是在大學時代的巴黎高師奠定的,深受“自由求索創新”這一“高師”精神的潤澤與陶冶。他的老師之一讓·依波利特,是非常有名的翻譯家和德國哲學專家,激發出法國學者對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和尼采的持久興趣和深入研究。梅洛-龐蒂則激發起青年一代對於存在主義和現象學的強烈興趣。福柯還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在他的教師阿爾都塞介紹下加入了法國共產黨(1950-1953),後因了解到斯大林的極權統治而退黨。在1949年取得心理學學士文憑之後,1952年福柯獲得巴黎心理學研究院精神病理學證書,任教於裏爾大學,1955-1959年先後任教於瑞典的烏柏沙拉大學、波蘭的華沙大學、西德的漢堡大學。1960年完成長達943頁的《癲狂與非理性》一書,於次年獲得博士學位。從1970年起福柯達到學術高峰,在法蘭西學院擔任了14年的教授。1984年6月25日,福柯因艾滋病在巴黎逝世,終年58歲。

福柯的思想主要圍繞權力和知識的關係展開,權力是一種貫穿整個社會的“能量流”,能夠表現出有知識是權力的一種來源,它通過用社會機構來表現一種真理將自己的目的施加於社會。每個社會的每個曆史階段都有一套異於前期的知識形構規則,即知識型(épistémè),以“權力”的方式創造主體性的曆史。所以,對知識的熱情,不僅僅導致某種程度的學識的增長,而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盡可能使求知者偏離自我,在強製性的實踐中進入社會曆史的“真理”遊戲。現代知識型的特征則是以“人”(主體)作為研究的中心。福柯從20世紀80年代之後,實踐哲學的傾向大為增強,重點考察個體如何通過對自身的關切而把自身構建為倫理主體,所以就出現了“修身”、“修行”問題,這一點集中體現在我們選編的“關心自身與修行”一文中,這本來是古典倫理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古希臘和羅馬倫理學、基督教中都有大量的“修身”、“苦行”之“功夫”的思考和訓練,這不得不使我們想起儒家的“修己以安人”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