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倫理學卷

正義:變化中的德性概念[1]

字體:16+-

當亞裏士多德把正義譽為政治生活的首要德性時,他這樣說就是指出,一個對正義概念沒有實際一致看法的共同體,必將缺乏作為政治共同體的必要基礎。這種基礎的缺乏也將危及我們自己的社會。因為這個曆史的結果(它的某些方麵我已在前麵章節中描述了)不僅是無能在德目表上達到一致,而且一個更基本的無能是,在一個權利和功利概念有關鍵位置的道德體係中,在德性概念的相對重要性問題上不能達成一致。在具體德性的內容和特征問題上也是不能達成一致的。因為既然德性如今被普遍理解為使我們服從一定規則的氣質和感情,所以有關規則內容上的一致總是某一德性的性質和內容一致的一個先決條件。然而,正如在本書的較前部分我強調的那樣,這種對規則的先在性一致見解(prior agreement)是我們個人主義的文化所不能確保的。而涉及正義,則沒有哪裏有比在正義那裏這種分歧更為明顯,也沒有哪裏的後果有比在正義那裏更具危險性。日常生活為各種正義概念所充斥,因此,基本爭論不能合理地解決。讓我們看看這樣一個爭論,這是當代的美國政治生活所特有的。我將用兩個並非想象的理想的典型人物A和B的爭論為例來說明問題。

假設A是一個店老板或警察,或建築工人,他不得不努力從他的勞動所得中,省下錢來買幢小房子,送子女上大學,為父母支付某種醫療費。現在,他發現他的個人規劃遭到不斷上漲的稅收的威脅。他認為這種威脅是不公正的;他聲稱對他的勞動所得他有一種權利,任何人無權掠走他的合法收入,對合法收入,他有正當權利。他決定投票支持能保持他的財產,支持他的規劃,並且維護他的正義觀念的候選人擔任政府公職。

假設B是一名自由職業者或福利事業工人,或遺產繼承人,財富、收入和機會的社會分配的不平等及專橫使他不滿。更令他不滿的是,由於權力分配的不平等而使窮人和被剝奪者無力改善自身的狀況。他認為,這兩種不平等是不公正的,而且將持續地引起新的不公正。更為普遍性的信念是:對一切不平等都要進行合理論證,而唯一可能得到合理論證的是改善窮人和被剝奪者的條件的不平等,比如說不平等促進經濟增長。他得出結論,在現有條件下,資助福利事業和社會服務的再分配稅製符合正義的要求。他決定投票支持將保護再分配稅製和符合他本人正義觀的候選人為政府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