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代爾·查莫斯·麥金泰爾(Alasdair Chalmers MacIntyre,1929- )出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曾在瑪麗皇後學院接受教育,後來在曼徹斯特大學和牛津大學取得了文學碩士學位。1951年任教於曼徹斯特大學,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之後在英國的利茲大學、埃塞克斯大學、牛津大學工作過。1969年來到美國,像個“漂泊的荷蘭人”,在許多大學任職,曆任布蘭迪斯大學曆史思想教授(1969或1970),波士頓大學哲學教授、文學院院長(1972),威爾斯利學院亨利·盧斯講座教授(Henry Luce Professor)(1980),範德堡大學瓊斯教授(W. Alton Jones Professor)(1982),聖母大學哲學教授(1985),範德堡大學哲學教授(1985),耶魯大學惠特尼人文中心(Whitney Humanities Center)訪問學者(1988),聖母大學麥克馬洪-漢克哲學教授(McMahon-Hank Professor)(1989),杜克大學哲學教授(1995—1997);他同時還是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美國哲學學會的前主席。從2000年到現在,他一直是美國印第安納州聖母大學哲學係的奧布賴恩高級教授(Rev. John A. O'Brien Senior Research Professor)以及倫理學和文化中心的終身高級研究學者。在道德哲學、政治哲學、哲學史和神學等領域他都做出了傑出貢獻。
在倫理學領域他的突出貢獻在於,倡導複興亞裏士多德主義的德性論傳統以克服現代道德哲學的危機。他認為,當代西方社會的道德危機,來源於規範倫理取代了德性倫理。道德的立場與原則,在現代主體哲學中變成了純主觀的選擇和情感的表達。在我們選編的“正義:變化中的德性概念”一文中,他追溯曆史,認為這種狀況來源於對亞裏士多德哲學中的目的論和德性論的拋棄。他指出,當代羅爾斯與齊諾克之間的道德爭論,就是由於缺少了亞裏士多德式的德性,喪失了一種“應得賞罰(desert)”的觀念,因此,當代道德應該回歸到傳統意義的德性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