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出生於德國下薩克森州林登市(今漢諾威)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在康德的家鄉哥尼斯堡(現為俄羅斯加裏寧格勒)和柏林長大成人。她18歲入馬堡大學學習哲學,師從海德格爾,因對海德格爾哲學的迷戀而愛上了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在與海德格爾的第一次分手之後,轉到海德堡大學的雅斯貝爾斯教授門下繼續學習,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一般人可能隻是從她與海德格爾的師生戀而知道她,但她確實是20世紀最偉大、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家之一,她在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上的思想是她的老師海德格爾所不及的。1933年納粹上台,海德格爾成為大學校長,效忠納粹,她卻流亡巴黎,1941年在美國外交官海拉姆·賓漢姆(Hiram Bingham IV)的幫助下,與丈夫和母親一起流亡美國,成為當地德國猶太僑民中的活躍分子。自1954年開始,阿倫特在美國大學工作,1959年成為普林斯頓大學任命的第一位女性教授。她先後還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社會研究新學院、芝加哥大學工作過。其主要著作有:《極權主義的起源》(1951)、《人的條件》(1958)、《精神生活》(1978)等。在道德哲學上,她提出了關於惡的平庸性、政治判斷力、極權統治下的自由和責任等一係列現代問題的原創性思想。
極權主義的獨裁統治是我們當代人經曆的最為慘痛的現實,而在這種統治下生活的人們是否有能力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道德責任,在圍繞對納粹軍官艾希曼的審判以及阿倫特對這一審判的報道中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作為一個納粹軍官,艾希曼的工作盡職盡責,他有效地把從歐洲各地抓捕來的無辜的猶太人運往集中營送死,成為大屠殺的得力幫凶,對於這一罪大惡極的暴行,阿倫特敏銳地發現,我們不願也無力對他做出一個恰當的判斷。因為這種不願的背後暗含這一看法:在極權體製之下,沒有人是自由的行動者,因此這是否也就意味著,沒有人可以為他所做的事情負責或者能夠被期望對他所做的事情負責嗎?甚至,當我們把希特勒稱為大屠殺的凶手時,也掩蓋了第三帝國的整體現象不能單單在希特勒是怎樣一個人以及他如何影響人們的基礎上得到解釋。這樣一來,在麵臨極權統治之下的人們的行為責任時,我們常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把所有責任都推到一個像希特勒這樣罪大惡極的人物身上,或者都推到所有人或集體身上。阿倫特尖銳地指出,前一判斷是膚淺的,後者是荒謬的,因為哪裏所有人都有罪,哪裏就沒有人有罪。而想要領會阿倫特在此問題上深刻的哲學洞見,究竟該如何對極權統治下的個人責任問題下判斷,就非得認真拜讀我們所選編的這篇“獨裁統治下的個人責任”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