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質上講,社會科學哲學的主要方向還不是從社會科學家的研究實踐中概括或發展出一種哲學原理,而是要對社會理論的所有內容都從根本上進行哲學層麵的重新考察,從而在不同於經驗研究的意義上,尋找各種理論性和綱領性的思想。[2]這一點也是當代社會科學哲學獲得新發展的重要思想前提。
首先,社會科學哲學的發展充分反映了當代科學觀的深刻變化。社會科學及其知識的科學地位問題曆來備受爭議。這固然是因為社會科學本身在定量研究和數據的精確性等方麵確實存在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但更多的是出於對社會科學的“科學性”的懷疑。因為,社會是個體的有機集合體,而每一個體都具有某種程度的意識和自主性,並以複雜的方式相互作用,產生各種人造物和組織,它們又反過來影響和製約個體的經驗和行為;而且,由於社會曆史事件的不可重複性,人們往往難以對其做出預測,此外,價值和意識形態因素也在對社會科學產生影響。這些都表明,社會科學有自己的對象和方法,從而要求應當擴展以往狹隘的科學觀。所幸,當代科學觀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改變了這種局麵。當代物理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的發展已經表明,被傳統奉為至高追求的“確定性知識”或終極知識已經失去可能,不確定性成為當代科學的最明顯特征之一。尋求世界之基本元素或構造基元的企圖,也已被多數科學家放棄。包括社會現象在內的所有現象都是具有偶然性的、有條件的存在。科學理論給出的僅僅是對可能世界的描述;觀察或測量結果與對象之間的關係隻是在特定條件下的一種語境關係,而非傳統認識論範疇內的再現。與此相應,所謂認識世界,追求單一、統一的規律,更隻是相對於一定的語境而言的;離開特定的技術條件和思維框架所認識的世界,隻是一種理想化的存在,否則世界就過於簡單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