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社會科學哲學理論建構與多元維度

第三節 從實證主義到後實證主義

字體:16+-

在導論部分,我們已經係統考察了當代社會科學哲學的三種理論定位,並將這三種理論的融合視為理解當代社會科學哲學的對話平台,這一融合凸顯了當代社會科學哲學正在逐漸走向自為和成熟的動態過程,同時也深刻表明了社會科學哲學正由作為認知的體係向作為社會化的體製邁進。因此,理解當代社會科學哲學,不僅要將之視為基於科學哲學發展起來的知識領域,還需將之置於更為廣闊的社會視角當中來考察。從這一發展脈絡上看,當代社會科學哲學研究形成了如下的流派。

一、實證主義的社會科學哲學

在19世紀孔德提出“實證主義”的時候,為了把知識體係跟信仰體係區別開,就已經開始倡導在科學的基礎上進行人類社會生活的研究了。在這一信念的指導下,他建立了“社會物理學”、“社會學”等作為科學的學科。由此,從孔德時代開始,“實證主義”這一術語,被廣泛地用來描述社會科學方法的特點。其基本信念就是,在經驗科學當中所使用的那些方法,能夠而且應該被擴展到人類智力與社會生活的研究當中,從而把這些關於社會研究的領域確立為科學學科。

其後,穆勒試圖用人類的行為科學來模擬物理學。盡管他看到人類行為的不可預測性,從而認識到了對具有自由意誌的人類進行行為預測的困難,但是,他指出,即便所謂的自然科學,實際上也無法達到精確預測,因此,絕對精確預測並非科學之標準。迪爾凱姆表述了相同的看法,他認為社會科學應以自然科學為藍本,因為社會科學的對象,諸如社會事實之類,具有客觀實在的特征,具有強製性力量來規範個體的自由行為,這樣就會迫使他們在特定的環境中來實施行為,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事實就類似於自然科學所麵對的自然事實。亨普爾也指出,社會科學中的說明和預測,具有類似於物理學中那樣的邏輯構造,人類行為完全可以像自然現象那樣,通過發現適當的規律得到說明。可以說,實證主義普遍認識到,“成就一門科學的不是它的結果,而是目標。如果其目標是要建立自然屬性之間的普遍聯係,當對一種關係的真理檢驗最終依賴於數據本身,且該數據不是純粹人造時,那麽該學科就是科學”[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