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然化社會科學的發展曆程來看,其作為一種寬泛術語,旨在以經驗的、科學的方式來研究社會現象,其進路主要包括進化論進路、認知科學進路以及心理學研究等。社會科學采用自然化的視角意味著一種以經驗科學為研究策略,來進行哲學研究的基本嚐試:即以科學的經驗進路替代傳統哲學進路,或者以經驗的方式回答傳統哲學問題。
基於此,我們認為,自然化社會科學理論首要的顯著特征是,通過自然主義研究綱領,在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一個或若幹個領域之間,建立一種基本的連續性。連續性問題也是社會科學如何“自然化”的根本性問題,20世紀後半葉,有關連續性論題的討論,重新成為了社會科學危機的一個組成部分。為此,人們再次審視了生物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界限,以及進化模型適用範圍的新方式,特別是從認知的社會科學中重新提出了連續性論題。本質上講,在認識論與科學研究兩者之間,自然主義者主張一種規範的、方法論的連續性。因此,自然主義者強調,自然化應發生在一種給定的學科當中,斯波伯指出:“自然化社會領域所關涉的是,與認知科學中的研究綱領建立某種連續性。”[10]在自然主義者看來,關於知識的傳統哲學問題,應該由認知科學和進化心理學來進行探究,而非借助於先驗反思,形而上學問題也隻能通過科學來回答,而非取決於思想實驗以及傳統的哲學方法。
事實上,“有關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連續性的建立,本質上所體現出的是,精神事物是如何納入自然世界的這一基本運行過程”[11]。可以說,認知科學的研究綱領與社會科學所建立的連續性關係,體現了自然主義者如何試圖使得社會事物適應於自然世界;或者說,從人類認知的角度,展現了自然主義者如何“自然化”精神事物的內在過程。為此,認知科學家提出三種方式,來使得精神事物適應於自然世界。其一,認知科學試圖將精神現象還原為明顯具有自然特征的神經學現象。其二,更為自由地賦予精神現象以自然性。其三,重新概念化整個精神領域,以此來消除所有與自然實體不相幹的概念。[12]可以看出,社會的自然化,是由精神現象在認知科學中所進行的自然化而促成的,實質上表明了,認知過程輸出與輸入兩者間的一種內容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