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自然化(naturalization)是一種朝向自然主義的思想運動,這一研究綱領的核心觀念在於,試圖將自然科學方法應用於人文科學,特別是哲學領域,或者說,試圖在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兩者間建立某種連續性。自然化實質上表現為一種方法論態度,強調哲學研究必須納入經驗科學的成果中,拒絕將經驗現象的解釋,訴諸於任何先驗的、超自然的宣稱。
隨著進化生物學、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等具體科學的發展,科學哲學已難以為科學提供某種引導性的統一規範,因而,當代哲學家們不得不承認,經驗科學對於自然、人類社會和心理現象的描述,已成為哲學理解實在、語言、知識的必要前提。在這樣的研究背景下,可以說,自然化的社會科學是伴隨一係列經驗科學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特別是,當代社會科學從認知科學、神經科學、進化生物學中所獲取的經驗性研究進路,為自然化的支持者們提供了新的契機。[5]這些進路的發展,一方麵引發了社會科學進行自然化的一係列有效嚐試,另一方麵又構成了“自然化”社會科學得以進行的內在動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生物學對社會科學的影響一直與生物的進化論緊密相關,早在19世紀50年代,斯賓塞就構建了進化理論,致力於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統一問題的求解。進化論不僅為自然主義方法的成功應用提供一種研究範式,而且為科學本身的自然主義研究提供了理論來源。進化自然主義者將達爾文的進化論引入社會科學,以此來理解人類認知能力的進化過程,強調進化論與社會科學的連續性,從而指出人類作為一種認知主體,其身體能力與認知能力,是在一種特殊的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通過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的。因此,大多數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以及經濟學家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中,都把進化生物學理論作為主要的分析工具,並借助進化生物學的概念和理論,以“進化說明”和“進化類比”的方式,[6]來解釋人類的社會行為、經濟行為以及文化變遷,進而形成了一係列具有“自然化”特征的交叉學科,比如進化社會學、進化人類學以及進化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