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社會科學哲學理論建構與多元維度

結束語 走向自然主義的社會科學哲學

字體:16+-

本書基於社會科學哲學的曆史流派、人物思想等方麵的探討,以及當代科學成果對傳統哲學研究模式的深刻影響,將當代社會科學哲學定位於走向了自然主義並有所發展的總體研究趨勢。這種定位一方麵為當代社會科學哲學找到一種立足於自然主義,來審視其發展的研究進路與思維模式;另一方麵為改變傳統社會科學哲學的研究內容與方式,以及對社會科學的科學理性之本質的理解提供了一個統一框架。

為此,在結束語部分,我們就十分有必要對自然主義的社會科學哲學做出更為係統的、規範的整體性介紹。以科學的觀點探討哲學問題,是當代科學哲學所倡導的基本研究策略。在此觀念影響下,進化生物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等經驗科學,普遍滲透於當代社會科學研究模式之中,成為自然化社會科學得以形成的內在動力。因此,本部分的核心內容就在於,通過對連續性關係的澄清與複合式本體論的構建,描述自然化社會科學理論的兩個顯著特征。基於此,在本部分中,我們通過對社會科學所采用的“自然化”研究視角的考察,旨在為當代社會科學本體論的“統一”、“科學性”的辯護,提供一條可供選擇的研究路徑。

當代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強調哲學與科學的密切結合,哲學家們所討論的話題,隻有以科學的論證為基礎才能獲得更多的認同。撒加德(Paul Thagard)在哲學與科學的關係上明確采用了自然主義的研究策略,他指出:“我所推崇的哲學觀點是自然主義的,這一觀念將哲學和科學緊密聯係在一起,從而試圖理解包括人類心靈在內的世界。因此,哲學研究的普遍性和規範性必須與科學研究的描述性相結合。”[1]

當自然主義作為一種認識論模型時,人們稱其為自然化的認識論。與此類似,“自然化的科學哲學(naturalized philosophy of science),表明一種與科學相連續的科學哲學”[2]。科學哲學把經驗科學視為哲學問題求解的理論來源,這種自然化的研究趨勢也深刻影響了社會科學的研究模式,使得當代社會科學研究表現出明顯的“自然化”特征,一種自然化的社會科學(a naturalized social science)逐漸顯現於當代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當中。斯波伯(Dan Sperber)曾指出,“社會科學的自然化需要心理學持續的自然化,並且這樣的自然化並不需要扁平的本體論”[3]。納夫斯塔德(Petter Nafstad)曾采用“自然化社會科學”這一術語,意指一種以自然原則和自然現象來解釋人類社會行為和社會現象的科學。[4]本部分之目的,正是在考察自然化社會科學的理論來源及其形成過程的基礎上,揭示出自然化社會科學理論的本質特征,幫助我們從“自然化”的視角,來深刻理解當代社會科學新的研究模式及其理論與實踐的內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