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研究共同體有一個普遍共識,那就是,“社會科學最大的困難不是發現而是解釋”[45]。自社會科學誕生以來,這個問題就一直困擾著所有的社會科學家和哲學家,長久以來他們為此問題爭論不休,難以形成較為一致的見解,這嚴重阻礙了社會科學的發展進步。問題主要體現在兩種解釋模式的對立上。其一,自然科學模式,根據這種以實證主義為代表的自然主義解釋模式,人和社會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們主張社會科學應以自然科學為藍本,已經取得重大實踐成功和豐富理論成果的自然科學方法,能夠而且應該被擴展到對人和社會的研究之中,試圖以自然科學的方法統一整個科學;其二,反自然主義模式,以解釋主義和詮釋學為代表,它們認為“社會世界發生的一切都有賴於行為人的意義”[46],社會科學隻適用於理解,而“理解社會現象涉及行為的動機和理由的範疇”[47],必須從社會內部來理解社會事物,而不是以自然科學的方法來解釋。對此,我們在對傳統社會科學解釋模式及其困境的充分認識上,基於對邦格的機製解釋思想進行闡述和分析,以期為社會科學提供一種新的解釋模式,試圖解決社會科學中的解釋難題。
一、社會科學的傳統解釋模式及其困境
社會科學自誕生以來,由於人們在其合理性、獨立性、本體論領域以及研究對象的性質等問題上存在很大的爭議,因此,至今未形成自身所特有的解釋社會現象的方式。社會科學家和社會工作者由於受到不同科學哲學流派思想的影響,致使他們對社會科學認識上的諸多差異亦有不同的看法。概括說來,社會科學中所應用的解釋模式有以下幾種。
1.覆蓋律模型解釋
覆蓋律模型,又叫作D-N(Deductive-Nomological)模型,這種解釋模型是對科學解釋最早的公式化構想之一,最早由穆勒提出,被亨普爾形式化。根據這種解釋模式,一個事件或者一般事實都將被看作是解釋的,如果它歸入或者被一個普遍規律所涵蓋。其邏輯形式為:規律&條件∴結論,其中前者為解釋項,後者為被解釋項。它有一個特別強意義上的假設,也就是,科學範圍內的一切事物都必須是受規律支配的,也就是說,科學領域都是規律或者似律領域。以這種解釋模型來解釋社會科學的方法,是以實證主義為代表的社會研究的自然科學模式。這種解釋模式本身就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如果討論中的領域不是規律或者似律領域,比如曆史等社會科學領域,那麽這種解釋是成問題的,因為覆蓋律模型解釋必須至少引用一個普遍規律,而找出個體人類及其團體行為的普遍規律是非常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盡管個體行為和社會行為中也存在一些規則性和穩定的模式等秩序形式,但它們都是由價值觀、觀念和期望等而非一般規律構成的,一般情況下,“為了保證解釋的普遍性,會將這些領域判決為偽科學領域”[48];其次,它本質上宣稱被解釋項僅僅是解釋項中一般化概括的一個實例,這根本就不是解釋,因為它沒有提供任何理解,它僅僅是確定討論中的事實是被這個既定的一般化概括所定義的類的一個成員,就如邏輯和數學集合中的屬於關係,因此盡管它邏輯上無懈可擊,但這個論證是無啟發性的,對於增進知識和理解毫無幫助,它“僅僅闡釋了解釋的邏輯方麵,完全忽略了解釋的本體論方麵”[49];再者,這種解釋模式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也就是,“難以區分真正的規律和偶然的一般化概括”[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