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福柯所指出的,權力通過知識/語言建構現實,賦予意義。何謂好壞?誰是受害者?誰對誰錯?誰值得同情?誰應受懲罰?弗雷澤由此也認為現實生活中的權力運作是政治性的,“需要”概念具有政治意涵。長期以來應如何定義人們的需要?由哪些人或團體來生產和詮釋話語?這些話語背後隱藏了哪些特定知識典範?如何進行“詮釋需要”的競爭?弗雷澤則把社會福利視為一個需要話語的競爭場域,不同勢力爭相在民主政治公共場域中試圖定義“誰是有需要的主體”。被認可的需要,就有機會獲得資源分配的合法性。弗雷澤指出,資本主義福利製度對“需要的詮釋”存在兩套對立的話語模式,但占主導地位的是官方統一的話語模式,它實質上是一種國家父權製,以男性的視角來詮釋女性的需要,而忽視女性的經驗和對需要的表達訴求,並把對需要的詮釋非政治化,從而掩蓋了其福利製度的性別含義。
1.何謂“詮釋需要的政治”
弗雷澤認為,“詮釋需要的政治”是一場政治權力的競爭產物;誰取得了定義需要的權力,誰便能主導政策設計的走向。弗雷澤指出了“詮釋需要的政治”的重要性,它將使人們不僅關注物質再分配,還把它上升到一個政治和社會議題,從而呈現出多元話語主體以代替單一的“象征秩序”。[14]“詮釋需要的政治”可以對新自由主義依賴市場調節的路徑進行批判。當一個聲音公開要求國家滿足社會需要時,就有可能改變輿論。女性、工人和有色人種“堅持公開討論被去政治化了的需要,並將其作為合理的政治議題,能夠同時起到若幹作用。首先,他們挑戰的是將‘政治’與‘經濟’和‘家庭’分開的既成界限。其次,他們提出的是以不同的邏輯鏈詮釋的不同的自身需要。再次,他們建立了新的公眾話語,為的是通過一係列不同的公眾話語來宣傳自己對其需要的詮釋。最後,他們對霸權式的詮釋和交流方式進行了挑戰、修正和替代”[15]。簡言之,弗雷澤的“詮釋需要的政治”概念提供了一種將需要政治化的理解架構,直接挑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福利觀念,揭露了資本主義福利政策過程中的政治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