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第五章 雅克·馬丁在阿爾都塞文本中的寄居性存在

字體:16+-

——反同一性文本學的一項案例考察

在經典理性主義傳統和現代性的視野中,文本被假定為一個具有內在同一性(identity)邏輯的閉合式完整體係構架。無論是將這種同一性邏輯直接等同於作者的顯性意圖,還是將其視為一種隱性結構,即在讀者當下解讀過程中發生的複雜多重建構,同一性文本學指向的都是一個共同的理論前提,即在文本中已經存在著最終可能實現並等待讀者去發掘的潛在完整性。本章旨在對上述同一性文本學進行一次例證反駁,以法國20世紀哲學思想史上一位“沒有著作的哲學家”(un philosophe sans les ?uvres)雅克·馬丁[1]的思想人生為例,分析其思想在阿爾都塞文本中的一種獨特的存在方式——寄居性存在。期待這一具體的案例分析將使人們關注到文本中那些無法被完全整體化和邏輯化的部分,而這些部分可能正代表了今天文本學研究中的全新可能性。

在歐洲學術史的正冊記載中,雅克·馬丁是一個從來不在場的小人物。他身後未留下任何著作,因此沒能在法國20世紀思想史的鴻篇巨章中留下任何痕跡。然而,馬丁的的確確是一位傑出的哲學家,一位對阿爾都塞和福柯[2]產生關鍵性影響的原創性思想家。根據阿爾都塞本人的敘述,馬丁是其哲學思想的領路人,在諸多方麵和線索上深刻影響了其思想的早期形成。然而,當我們進一步追問,這個在思想上曾如此深刻地影響過阿爾都塞的人物到底持有怎樣的具體觀點時,卻驚訝地發現,馬丁是位“沒有著作的哲學家”。著作,或者更具一般意義上的文本,作為思想的主要表達方式和承載體,構成了學術研究所麵對的常規對象,成為人們了解任一思想家、流派、思潮、主義等具體觀點內容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徑。然而,對於馬丁而言,著作或文本,不再具有常規學術研究中既定的可見性,而是成為隱蔽在他者話語中並不直觀可見的寄居性——借用一個阿爾都塞和福柯共同使用的術語,即“著作的不在場”(l’absence de l’?uvre)。以下,本文將具體分析馬丁的思想人生及其在阿爾都塞文本中的寄居性存在,揭示在可見文本中並不在場、且不能夠被完全邏輯化和結構化的“剩餘之物”,由此,打破同一性文本學在文本內部預設的內在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