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把你追尋》:“像翩翩歸來的燕子,在追尋昔日的春光;像茁壯成長的小樹,在追尋雨露和太陽。追尋你,延河丁冬的流水,追尋你,棗園梨花的清香,追尋你,南泥灣開荒的钁頭,追尋你,楊家嶺講話的會場。一排排高樓大廈像雨後春筍,一件件家用電器滿目琳琅;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航天飛機探索宇宙的奧秘,電子計算機奏出美妙的交響;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延安,你的精神燦爛輝煌!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沒有了靈魂,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啊!延安,我把你追尋,追尋信念,追尋金色的理想;追尋溫暖,追尋明媚的春光;追尋光明,追尋火紅的太陽!”[21]
這類內容文字優美、情節生動,將讀者帶入逝去精神的追憶,或曆史現場人物關係及對話的意境。教師若將內容、寓意、修辭、結構等知識與革命精神結合起來講授,應能收到相當好的效果。
也有課文節選領袖經典著作如《為人民服務》,點出“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誌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誌”;“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22]話語權威、莊重,突出革命人物的典型事跡和精神實質,高屋建瓴地將民族傳統與現代價值觀念貫通,把革命精神嵌入曆史縱深的影像。
此外,涉及五四運動、井岡山、紅軍長征等內容則在簡單的曆史敘事中,運用點睛的語言,如“五四運動激發了當時青年學生對國家前途的關心。五四運動後,很多青年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希望通過革命行動,使國家富強起來”[23];“井岡山的紅軍生活十分困難。在艱苦的環境下工農紅軍堅持革命鬥爭”[24],提示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