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從康德到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學沉思

一個被遮蔽了的“康德問題”

字體:16+-

什麽是“康德問題?”這似乎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按照通常的看法,“康德問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就整個批判哲學體係提出的問題。如在1800年出版的《邏輯學講義》中,康德提出了以下四個問題:“1)我能知道什麽?2)我應當做什麽?3)我可以期待什麽?4)人是什麽?”[1];另一類是就某一部著作研究的對象提出的問題,如在1781年出版的《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以下四個問題:1)純粹數學何以可能?2)純粹自然科學何以可能?3)作為自然傾向的形而上學何以可能?4)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何以可能?[2]

按照我們的看法,上述問題都是康德本人提出來的,把這些問題稱為“康德問題”當然無可厚非,然而,當人們這樣做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提供具有實質性意義的新見解,因為這些問題作為“顯性的康德問題”早已明明白白地擺在那裏。實際上,我們更關注的是那些“隱性的康德問題”,雖然它們作為重要的哲學問題出現在康德的著作中,但康德本人並未對它們設問,它們也沒有引起後來的研究者的充分重視。我們認為,康德對“兩種實踐”(即“技術地實踐的”活動和“道德地實踐的”活動)的區分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但長久以來一直被遮蔽著的“隱性的康德問題”。盡管康德沒有以上麵的方式明確地提出“什麽是實踐?”的問題,但他對實踐問題的解答卻構成了極為重要的思想資源。開啟這一思想資源,不僅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康德整個批判哲學的本質,也可以更準確地理解實踐概念發展史,並從當代哲學對實踐概念的普遍誤解和誤用中擺脫出來。

一、“兩種實踐”的由來和含義

眾所周知,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已經初步區分出三個不同的概念:一是“知識”(Episteme),即推論性的、普遍適用的理論知識;二是“技術”(Techne),即製作和生產上的實用性的技藝;三是“實踐智慧”(Phronesis),即涉及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德知識。[3]按照伽達默爾的看法,亞裏士多德的主要想法是把“知識”和“實踐智慧”區分開來。至於“技術”的情形則比較複雜。就其基本含義而言,涉及製作和生產上的實用性的技藝。按照這一含義,“技術”從屬“知識”,但它與“知識”的差異在於:前者是實用性的、個別性的經驗,後者是抽象化的、普遍化的理論。此外,人們還必須注意到,“技術”概念還有其引申含義,即人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人造就自己的道德知識和品質的一種技藝。事實上,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就在這一引申含義上使用過“技術”概念。這兩種含義的存在,使“技術”既滲透到理論“知識”中,也滲透到“實踐智慧”中。[4]顯然,如果人們撇開“技術”概念的引申含義,主要著眼於其基本含義來考察它的話,大致可以把它理解為“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事實上,康德關於實踐問題的見解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