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的曆史發展表明,思想家與文化傳統的形成、鞏固、發展和轉化,有著深厚的關係。思想家的精神活動和社會實踐,促成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化生。大致說來,思想家所促成的文化傳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文化保守傳統。
文化保守傳統,指在民族文化發展的特定曆史階段,思想家根據自己對曆史文化的體悟,對現實文化狀況的審視,對未來文化發展趨勢的瞻望,而對此前的曆史文化基本精神價值的肯定,以及對這種基本精神價值的時代性闡發和創造性轉化。就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曆程而言,就中華民族固有文化傳統類型而論,文化保守傳統是最為深厚、最為持久,同時也最能夠固攝人心的一種傳統。
文化保守傳統主要表現為守成意識、道統觀念、傳統崇拜、崇古取向、經學思維等。
守成意識集中體現在儒家身上。先秦儒家追求“常道”的把握,熱心維護既成的文化構架、社會氛圍和人倫秩序。孔子反對當時的社會變革,一心維護“周道”,主張保持並鞏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有序的政治倫理規範,堅決擯棄超越傳統規範的思想和行為。說到底,是要弘揚固有的曆史文化傳統,使已經形成的文化傳統、文化氛圍不因時代條件的改變而喪失。孟子的仁政學說,以仁義安定天下、統一天下的思想、先王觀念等,實際上是用既往的價值觀念規範人心,整肅社會,維持恒常不變。漢代董仲舒創建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理論體係,提出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總原則,為的是維護劉漢王朝的一統天下,為封建統治秩序的萬世長存提供理論根據。他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76],便是儒家守成心態的典型表露。總之,對於已經形成的狀況,對於穩定的社會政治局麵,儒家特別鍾情,而對於變動中的政治秩序和價值觀念,他們往往持批評立場,至少也是抱著遊離的態度。守成意識經過儒家學者代代相傳的倡導、傳播和實踐,特別是經過統治者在製度文化和思想文化方麵的強化,逐漸形成一種上下樂道、代代相守的穩固的文化觀念並廣泛化為普遍的社會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