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傳統與現代之間: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哲學省思

2.文化全球化從屬於文化多元化

字體:16+-

盡管文化全球化是以西方國家(文化)為主導的,但文化全球化的態勢始終離不開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人類文明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諸多不同類型的民族文化構成的。如果說,文化全球化反映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某些共性,力圖發掘、達成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某些共識(例如反對恐怖主義、尊重人權、重視生態倫理等);那麽,文化多元化則更好地保持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張力,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在民族文化的發展曆程中,固然客觀地存在著、體現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普遍性的一麵,亦即文化的世界性的一麵;然而,推動民族文化自強不息的內在動力,主要還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特別是其民族性的一麵。否則,廣義的東方文化、西方文化就無從談起;具體的中國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法蘭西文化、日耳曼文化、美利堅文化等,就無從談起。質言之,不同地域、民族、國度的文化,就失去了特色,就無所依托。即便是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當今,文化的民族性仍然存在,甚至在一定條件下表現得更為突出。1999年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被炸後,中國政府和人民的諸多表現;2001年美國“9·11事件”發生後,美國官方和民間的種種行為,都在很大程度上凸顯了文化的民族性的一麵。迄今仍然難解難分的巴以關係,歐盟內部英、法等國對於歐元以及國際局勢的不同處理手法,與其說是經濟、政治利益所致,不如說是微妙的文化差異在起作用。中國朝野上下,一致認同加入WTO,齊心協力申辦奧運,積極加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並在實際上自覺不自覺地加入了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但中國政府始終高舉“中國特色”這麵旗幟,中國知識分子一貫清醒地堅持文化的民族性[189],中國的老百姓總有“中國人”的情懷。諸如此類,都充分反映出文化的民族性。不僅如此,在法國,在德國,在日本,在美國,在以色列,在中東伊斯蘭國家,“本根”意識始終強烈地存在,並且通過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態勢下的國際交往而頑強地表現出來。這些,有力地說明了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和理念活生生地存在著。因此,文化全球化並不是、也不可能消解文化的民族性,消解文化的多元化格局。恰恰相反,正是文化的多元化承載著、烘托著文化全球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