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般地講“人文精神重建”,人們不會有大的分歧。但從實踐的角度看,從操作性的層麵審視,便會出現見仁見智的情況,甚而出現實際上反人文精神的現象。我們認為,關鍵的問題是,怎樣理解人文精神的“重建”?為什麽要“重建”?“重建”什麽樣的人文精神?
在我們看來,所謂“重建”,是指在現有的思想資源和現實條件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立足本國,放眼世界,紮根現實,借鑒傳統,建構符合國情、民情的人文精神係統,以推動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促進新時代民族精神的成長。“重建”,並不是回歸往古,更不是脫離現實,而是實事求是地承認民族傳統文化中有著可資借鑒的思想資源,承認五四以來有著經過實踐驗證的具有新時代色彩的新人文精神,承認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通過長期實踐和理論探索而積聚起來的社會主義的人文精神。我們如果不是這樣認識問題,便容易走向推崇國粹、眷念往古而否定現實,或者流於空談馬列而割斷曆史、否定學術界撥亂反正以來的研究成果的歪路。
重建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當今之世,社會主義的中國處於社會轉型的新舊交替時期。這個轉型,並不僅僅是所謂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在我們看來,這個轉型,至少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經濟體製方麵,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方向的轉型;政治體製方麵,由高度集中統一,意識形態籠罩一切以至等同、取代一切,向決策民主化、管理科學化,政治、經濟、文化分途發展的方向轉型;文化體製方麵,由政治的附庸、圖解政策的說教工具,向思想性、教育性、消遣性、娛樂性兼備,著重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方向轉型。總之,當代中國社會的轉型,將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是整體轉型,而不是局限於某個方麵的局部轉型。盡管不同層麵體製的轉型,會有先後次序之分,輕重緩急之別,但全麵轉型最終必然會實現,無論人們願意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