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在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卓絕奮鬥而屢遭挫折失敗之時,寫過一首自勵其誌的詩:
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為百世師。
折起民權移舊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後當思我,舉國猶狂欲語誰?
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156]
大概現代新儒家們以梁啟超自喻,故這首詩的末兩句素為其稱道並引以述誌立誌,成為其表白心跡的典範語言。唐君毅在論著中,多次慨歎、闡釋。1988年年底,我在香港參加“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看到主席台兩側的聯語即是此二句。牟宗三也多次加以引用、發揮,並寫了《世界有窮願無窮》一文,暢述其誌。唐君毅、牟宗三的弟子們,也都懷有這類悲天憫人的願望,可以說,心懷無盡悲願,自認“舉國猶狂”,唯己獨醒,以振衰起頹舍我其誰自負,以“十年以後當思我”**,這正是現代新儒家的共同心態。牟宗三所做的一係列努力,在這方麵起了引領“**”的作用。同樣,牟宗三、唐君毅及其弟子們,對中國文化精神價值的開掘,對中西文化關係的探研,也是具有知識分子群體的自我批判意識的。因此,我們不妨以牟宗三為中心而說開去。
依牟宗三理論,儒家心性之學是一切價值之源,與現代化並不矛盾。五四以來世風墮落,人心乖戾,關鍵在於道德的理想主義的失落。因此,他循無盡悲願之理路邁出的決定性一步,或者說他的現實追求,便是所謂“儒學第三期之發揚”[157]。質言之,即儒學的複興。第三期儒學擔負的時代使命,是開出“新外王”,“今天這個時代所要求的新外王,即是科學與民主政治”[158]。第三代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蔡仁厚先生,在1990年2月號《鵝湖》月刊上發表了《當代新儒家該負什麽責任》一文,指出:當代新儒家的責任不在“實務層”,而在學術思想的建設,在於“文化心靈的覺醒,文化意識的顯豁;文化生命的貞定,文化方向的抉擇;文化理想的提揭,人文精神的重建”。可見,現代新儒家欲圖複興儒學的深切悲願,是想引生科學與民主的未來,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和強烈的現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