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新儒家為了解決中國文化的古今存續、中西文化的衝突融會等問題,在正麵闡發、弘揚和護持中國文化的精神價值和內在生命的同時,還對中西文化的優劣作了比較分析。
牟宗三認為,每一民族皆有其文化係統,“每一文化係統皆有它的真實性與價值性”。但每一文化係統的精神發展自有其“理路”,因而中國文化確又具有明顯的差異和自身的優勢。
牟宗三認為,中西文化之異,其表現之一,是各自對世界對象的把握不同。西方文化中的希臘傳統,首先把握“自然”,表現“理智”(理智亦是心、理之一形態),因而開出邏輯數學科學。這是以“智”為籠罩者,故曰智的係統。中國文化首先把握“生命”,講正德利用厚生以安頓生命,由此點出仁義之心性。這就一方麵主觀地開而為心性之學。這兩方麵結合起來,稱做內聖外王,成為道德政治的文化係統。這個係統以“仁”為最高原則、為統攝,故亦曰仁的係統。綜合而言,中國文化又可以概括為踐仁的禮樂型文化係統。
中西文化之異,其表現之二,是二者文化生命的基本精神不同。中國文化是“以理生氣”、西方文化是“以理盡氣”。牟宗三認為,中國的成聖成賢之學,即是心性之學,它“是文化生命之靈魂,而所以引生無盡的未來者,正賴此耳。此即是心性之學中所謂‘以理生氣’也”[151]。中國學術最懂得也最相信“以理生氣”的道理,因而相信中國文化的悠久無疆,而不主張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所倡言的文化斷滅論。牟宗三宣稱,“心性之學最大的作用就是‘以理生氣’,此是文化不斷之超越原則”[152]。能貫徹以理生氣的原則,就能化才、情、氣、潤生護生,不致才窮、情盡、氣竭。而作為道德主體的個人,便會將個人生命融進曆史文化之中,以仁的實現為己任,開出生命之源、價值之源、理想之源。與中國文化“以理生氣”之基本精神不同,西方文化生命的基本精神是“以氣盡理”,即人順生命之凸出而盡量用其才、情、氣,以創造文化。這種以氣盡理的精神,不以德性為主,不在盡心盡性盡理盡倫中表現。這個理,不是內在於心性中的德性之理,而是外在的事物之理。因此,以氣盡理的精神雖能生天生地,但由於它一往順之而不回頭,故其生命之強度與才、情、氣之強度,必有耗竭之時,必有才窮、情盡、氣竭之時,因而西方文化總是“周期斷滅”,不能像中國文化之悠久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