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傳統與現代之間: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哲學省思

1.“戰國時代”與“悲情呼聲”

字體:16+-

現代新儒家推崇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仰慕並躬行宋明心性之學,以恢複儒家道統為己任。因此,他們以一種頹喪的心情看待五四運動以來的時代,稱其為“戰國時代”。

牟宗三在《道德的理想主義》一書中認為,孔子之後的戰國時代,“時代精神日趨墮落”[135],而“戰國時代猶今日之時代也”[136]。他所謂今日之時代,即指五四至80年代。他在1988年年底於香港舉行的“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上的主題演講,也佐證了他對時代問題的看法未變。簡言之,牟宗三認為,今日之時代是“一個沒落的時代,一個從根本上出問題的時代”,是“一個歪曲的時代”[137]。

牟宗三認為,這個弊端叢生的時代,就世界範圍而言,主要表現為近代以來人文主義之沉落。他說,自19世紀後半期以來,宗教在文化理想時代精神方麵的鼓舞作用日漸消沉,隻成為婆婆媽媽的生活習慣。啟蒙思想以來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人權運動,已開花結果而成為現實的民主政治製度。由此,其鼓舞時代精神、指導文化理想的作用已停止並消失。人們隻注意了科學成就,而忽視了道德精神文化理想的價值和指導作用,導致人心沉溺於物欲的可悲境地。

依牟宗三看來,這種人心沉溺於物欲的時代,是“上帝”歸寂的時代,從科學方麵說,便是愛因斯坦的時代。“愛因斯坦時代的基本精神是‘事法界’的認識,不是‘理法界’的認識。”[138]換言之,愛因斯坦時代的基本精神,是對事欲的現象世界的認識,而不是對真理性的本體世界的認識。牟宗三這裏借用佛教華嚴宗“四法界”說的“理法界”“事法界”概念,對近代科學作價值判斷,反映了現代新儒家重形上追求的思想特征。

牟宗三認為,“時代精神日趨墮落”的“戰國時代”,其在中國的表現,是“物量”精神的泛濫。他對五四以來的社會風氣深惡痛絕,質問道:“試問五四運動以來,吾民族的社會風氣是不是一個放縱恣肆墮落茫然的物量精神?”他的回答是肯定的。所謂物量精神,依牟宗三解釋,即是把一切看成物而盡量利用之,而看不到理性生命、精神生命。他指斥道:“放縱恣肆的物量精神,沒有理想,沒有文化意識,隻是現實、功利、個人、自私的虛無主義、理智主義。”[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