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白壽彝與20世紀中國史學(第九卷)

白壽彝老師的治學風格和特點[1]

字體:16+-

一、關於時代感

白先生常說:史學工作者,既要有曆史感,又要有時代感。曆史感和時代感是一致的。什麽是曆史感?就是我們的思想工作,總應有一個古今一條線,不忘記曆史,不割斷曆史的聯係和發展。這一點很不容易做到。時代感呢?就更難做到了。他說的時代感,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要使我們的工作體現出時代的特點、時代的精神、時代的風貌和時代的要求;另一層意思是要使我們的工作推動時代的前進。他說過這樣的話:一個史學工作者,既具有曆史感,又具有時代感,就能起到推動曆史前進的作用。有一次,我請白先生跟我談談他幾十年的治學道路,他說:“幾十年來,既簡單又曲折。簡單,是一直都從事學術研究;曲折,是經曆了社會的巨大變化。在這既簡單又曲折的幾十年中,有一個基本思想,就是想為國家、為民族多做點事情。特別是在50年代初,在黨的領導下,更多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這種思想就越來越強烈,也越來越自覺。”我認為:白先生的這種“想為國家、為民族多做點事情”的思想,正是一個曆史學家偉大的責任感、使命感的表現。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恰是他的曆史感和時代感的推動力。前者是內在的,主要體現在他的精神上;後者是顯現的,主要反映在他的工作上。因為有了強烈的時代感,才出現了他在史學領域一係列的開拓工作和創新精神。

二、關於史學領域的開拓和創新

在史學研究中,不斷開拓新的領域,勇於提出新任務、新課程,發前人所未發,做前人所未做,這是白先生治學的風格,也是他的治學特點之一。1981年10月初,當我再一次建議白先生把他新中國成立後發表的一部分史學史研究論文編成一個集子時,他說:“我現在主要考慮的,不是如何去守舊,而是怎樣去創新。”這一句很平常的話,卻突出地反映了他的治學風格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