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賀著名曆史學家白壽彝教授八十五華誕暨《白壽彝史學論集》出版的盛會上,聽著人們熱情洋溢的講話,望著紅色的橫幅、鮮花和壽彝先生的新書,我不禁想起古人的兩句詩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於是,依稀往事,浮現腦際。對於文章,壽彝先生豈止是“得失寸心知”!他作為幾代學子的導師,常以“寸心”所“知”教導學生,使人感到他有說不盡的文章之道。我自知愚鈍,然經年累月,耳濡目染,卻也不斷有所領悟,有所長進。
《論語·憲問》記孔子稱道鄭國大夫們重視辭令的作風說:“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裏子產潤色之。”[2]壽彝先生經常引用這段話來說明文章必須反複修改。他主編的《中國通史綱要》在定稿過程中,發動了史學研究所全體同誌逐章、逐節、逐段、逐句地進行修改。先生的要求是:明白,準確,凝練。他認為,做文章,寫著作,都應如此。從1980年至今,這本“小通史”中文版印了十幾次,還出版了六七種外文本,有很強的生命力,不能不說與先生認真、紮實的作風有關。
1980年,我寫了一篇短文,考證《貞觀政要》成書的年代,準備在《史學史資料》發表。不料發稿前,壽彝先生花了半天的時間來修改這篇短文。事後,他告誡我說:“作文,要避免橫生枝蔓,力戒浮詞。此文羅列兩宋以下目錄書,不分別其著錄《貞觀政要》與否,這就增添了枝蔓和浮詞。尤其是考證文章,應寫得幹淨利落,使問題迎刃而解。”此事已過去14年了,我至今記憶猶新。在參加《史學史研究》雜誌的工作中,我也常見到壽彝先生在一些稿件上批寫“刪去浮詞”的字樣。壽彝先生常用“平擺”來形容和批評有的文章寫得重點不突出,隻羅列事實而沒有把主要問題說清楚,或者抓住了問題卻缺乏深入分析。1982年,我參加壽彝先生主編的《史學概論》一書的撰寫,在寫《毛澤東同誌對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傑出貢獻》一節時,初稿就存在羅列事實的毛病。後來,經壽彝先生提示,歸納出兩個問題,文章的論點就明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