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白壽彝與20世紀中國史學(第九卷)

曆史知識和社會實踐[1]

字體:16+-

——讀《中國史學史》第一冊

白壽彝先生在77歲的時候,出版了他的又一部力作《中國史學史》第一冊(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孔子說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如果用來比喻科學工作的話,倒是可以表明:一個科學工作者愈是經過多年的學術積累,愈是能夠提出深邃的見解來。讀了白先生的這部書,覺得它是作者向我們展示的一幅絢麗的中國史學的畫卷,有全景,也有某些細部,讀畫的人盡可反複揣摩、遐想。豐富的內容,精深的思想,新穎的寫法,給人一種清新、開朗的感受和多方麵的啟迪。

《中國史學史》第一冊是多卷本《中國史學史》的首卷,它包含“敘篇”和第一篇“先秦時期,中國史學的童年”,每篇各五章。“敘篇”約12萬字,其內容涉及史學史研究的任務和範圍、中國史學史的分期、有關史學史的古今論述、作者40多年來摸索這門學科的經曆和當前對於這門學科的設想。有如此豐富內容的敘篇,在著作史上實不多見。第一篇是關於先秦史學的論述。誠如作者在“題記”中所說:“這篇的結構、論點,都表示了一些新的看法。”此篇所顯示的規模和提出的見解,不僅在史學史的研究上有開創的意義,而且對先秦史的研究及其他專史的研究也頗有值得注意和參考的地方。

然而,這部書還從更廣泛的意義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曆史知識和社會實踐的關係問題。我以為,這個問題是每一位讀者都會感興趣的,是每一個從事社會實踐的人都會重視的。作者在“敘篇”中講到史學的社會影響時,深沉地寫道:“好多年來,經常有人問:學曆史有什麽用處?我們研究史學的社會影響,可以說,就是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從個人說起,史學的用處可以開闊視野,增益智慧。從工作上說,可以從總結曆史經驗中得到借鑒。從更為遠大的地方說,史學可以在總結過去的基礎上,更好地認識現在,觀察未來,為人們指引一個理想的曆史前途。”這是從個人的思想文化修養說到個人的社會實踐,再從單個人的意識和實踐說到群體的意識和實踐,曆史知識都在影響著人們,都在默默地發揮著它巨大的作用。作者認為,那種把講曆史僅僅看作是了解過去,僅僅是為了弄清曆史真相的看法,是不全麵的。作者還指出:“在具體的曆史實踐[2]中,聯係曆史知識而做出政治上的重大決策,曆代都有其例。”這是從豐富的曆史知識中提煉出來的很有分量的結論。誠然,前人關於現實的決策和關於曆史前途的論爭,對於後人的思想、情感、決心、行動,無疑是會有很大影響的。柳宗元《讀書》詩雲:“上下觀古今,起伏千萬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籲!”[3]這是詩人的感受。司馬光說,他撰《資治通鑒》是要“監(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4]。這是史學家和政治家的考慮。毛澤東同誌認為,沒有曆史知識,是不可能指導革命運動取得勝利的。這是革命戰略家的理論。古往今來,人們就是這樣來看待曆史知識跟自身社會實踐的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