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白壽彝的民族史思想[1]
白壽彝先生(1909—2000年)是20世紀中國著名的史學家,尤其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他成為中國大陸最有學術影響的史學家之一,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
白壽彝的學術成就主要反映在中國史學史研究、中國民族史研究、中國封建社會史研究和中國通史編撰,以及有關曆史學的理論研究等領域[2]。白壽彝是中國唯一一份史學史專業雜誌《史學史研究》的創辦者,並長期擔任主編直至他逝世為止。這本學術雜誌在促進學科建設、聯係國內外同行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的這篇文章,擬著重探討白壽彝在民族史思想方麵的見識及其學術價值。
白壽彝在民族史研究方麵的成就,受到了學術界尤其是民族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視,他們發表了許多有深度的研究論文[3]。本文在此基礎上,著重就以下三個方麵問題作一點粗淺的述評,以就教於各位同行。
一、論史學上撰寫多民族統一國家曆史的傳統
中國曆史是多民族共同創造的,這在最早的傳世文獻如《尚書》、《詩經》中有突出的反映。在《春秋》、《左傳》等書中,更有進一步的記述。自秦統一後,中國事實上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盡管在曆史的進程中,民族間的矛盾、衝突時有發生,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趨勢卻是一個基本的曆史潮流。在這個曆史潮流中,中國先賢們的民族觀呈現出複雜的情況。麵對這樣的曆史事實,白壽彝善於把握曆史現象中的本質問題,進而揭示出曆史的真相。如他對孔子的民族觀,就提出了與傳統看法不同的見解。他認為:“在思想上,由於民族區別的存在,就不免在民族關係上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看法。孔子被後世的經學家宣傳為‘尊周室,攘夷狄’的聖人,好像孔子對於所謂‘夷狄’是很嚴厲的。其實,孔子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是很理智的。”他列舉孔子的有關言論並作分析,以證明孔子在民族觀上是“理智”的。如孔子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4]“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5]白壽彝對此做如下解釋,並結合孔子的其他言論,做進一步發揮,他寫道:“這在口氣上對夷狄蠻貊,有點不以平等相看,但認為他們和諸夏之間存在著共同的道德標準,是與一些持狹隘的民族觀念的人大不相同的。孔子還認為,夷狄也有長處,有的地方比諸夏還好。他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6]對於‘夷狄’的一些落後的東西,孔子認為是可以改變的。有一次,他表示要到九夷去,有人說:‘那地方陋,怎麽能住下去啊?’孔子答複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7]對於夷狄的幹擾,孔子是反對的,所以他雖不大讚許管仲之為人,卻推重管仲能聯合諸侯,保衛諸夏的功績,而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8]這種看法,無疑也是正確的。”[9]白壽彝對孔子民族觀的認識,有幾點是值得重視的。第一,他不讚成前人的傳統看法,認為孔子在民族問題上的態度是比較“理智”的。我理解這裏說的“理智”,意即不偏激,能持冷靜的態度。第二,他認為孔子的民族觀中包含著樸素辯證的思想,即認為夷狄中落後的東西是可以改變的。第三,認為孔子肯定管仲“攘夷狄”,是表明孔子不讚成夷狄對中原的幹擾,反映了孔子對民族間複雜關係的全麵認識。白壽彝對孔子民族觀的分析,其基本的思想方法,是對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避免做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