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綱要》
白壽彝主編,楊釗、方齡貴、龔書鐸、朱仲玉分纂的《中國通史綱要》[2],是一本簡明的通史著作。全書不到30萬字,上起遠古,下迄“五四運動”前夕。以這樣簡略的文字反映如此悠久的曆史,當然隻能提綱舉要,作者以《綱要》名書,是很恰當的。
從《綱要》一書的性質來看,它是一本通俗的曆史讀物,一般的讀者,都讀得懂,可以從中了解中國曆史發展的概貌;《綱要》也是一部學術著作,曆史工作者可從中發現作者對中國曆史(特別是封建社會史)多年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並汲取到有益的養料。作者在“題記”中寫道,《綱要》“是一個普通讀物”;寫書的旨趣是要“在努力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探索中國曆史發展的進程及其特點”。這表明:《綱要》一書是要努力把通俗的形式跟科學的探求統一起來。可見,作者所理解的通俗讀物,絕不僅僅是綜合與複述別人現成的結論,而是同時包含著他們自己對中國曆史的係統的研究和反複的探索。這裏,僅就我們對《綱要》一書的理解,談談它在通俗性和科學性的統一方麵的幾個特點。
一、注重體係、輪廓、線索
作為通俗讀物,《綱要》在內容上不求麵麵俱到,而以獨特的體係、明晰的輪廓、清楚的線索見長。《綱要》在體係上的特點,是對每一時期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做綜合的敘述。例如,它把科學技術的發展同生產力的發展結合在一起敘述,把思想文化的發展和政治狀況結合起來考察,揭示了曆史發展的內在聯係。表象的多樣性和內在的統一性體現了曆史前進的辯證法則,而《綱要》的這一體係正是要向讀者展示這個法則。
《綱要》在勾畫曆史輪廓時,是采用“粗線條”的手法。這是因為,唯有用“粗線條”,才能使輪廓清晰、醒目。《綱要》中的“遠古的遺存”跟“古老的神話和傳說”兩章,概括了奴隸社會以前的全部曆史。而關於奴隸社會,《綱要》徑自從商代說起,對於夏朝是不是奴隸社會這個目前尚在研究、探索的問題,則不去深究。根據同樣的道理,作者把東周初年和春秋戰國作為奴隸製向封建製過渡的時期,而不勉強論證奴隸製究竟亡於何時,封建製究竟興於何時。至於封建社會,作者明確提出了“成長”(秦漢時期)、“發展”(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繼續發展”(五代宋元時期)和“衰老”(明清時期)四個發展階段。從1840年至1949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代,“五四運動”把它劃分為前期和後期。《綱要》勾畫的這樣一個中國曆史輪廓,既反映了作者對中國曆史發展的總進程的獨到見解,也易於給讀者留下鮮明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