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09年)是已故著名曆史學家白壽彝先生誕生一百周年紀念,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辦的紀念會上,參加會議的學者們,往往都要提到白壽彝先生在改革開放初期說過的一句話:“我70歲才開始做學問。”白先生在世時,這句話在史學界頗已傳開。現在,他已經去世近十年,人們對這句話的深意仍在重複著、思考著。
這句話的內涵和魅力究竟在哪裏呢?它反映了白壽彝先生怎樣的一種精神境界?作為他的學生,起初我並沒有認真想過,隻是感到白先生有一種十分樂觀地從事自己事業的**。直到2002年,北京師範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我得知中央電視台將在一個直播節目中,要我就白先生的學術成就談談自己的認識。這樣重要的事情,我自然做了應有的準備。然而,當我到了中央電視台時,電視台的記者卻向我提出了一個我未曾預料到的問題:“白壽彝先生曾經說過,他70歲時才開始做學問,您是怎樣理解他這句話的意思的?”直播很快就要開始,容不得我多想,隻能很快地做一些思索,結合白先生平素的言談,從時代、學品、積累和創新三個方麵談談自己的認識。
第一,這句話反映了白先生對當時所處時代的歡欣鼓舞。他常說,現在不像過去,總是在“開會”,安不下心來,做不了什麽事情。現在好了,會開得少了,能夠安心坐下來做點學問了。這幾句話,當時講得很自然、平常。白先生作為一個70歲的學者,經曆了太多的曆史變動。在以往那些年代,不是完全不可以做學問,但比之改革開放之後來說,畢竟有很大的不同。我說他對當時的時代有一種歡欣鼓舞的心情,應是比較貼切的。
第二,這句話反映了白先生虛懷若穀的大家風範。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他任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主任,又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曆史研究所研究員,《曆史研究》雜誌編委,在史學界享有盛譽,並曾多次作為中國文化代表團成員出國訪問。他的《中國交通史》、《中國伊斯蘭史綱要》、《中國回教小史》、《回回民族底新生》,以及他關於中國史學史的研究等,在學術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他關於中國史學史的研究,有很高的起點,因而受到同行的格外關注和重視。在這樣的學術背景和學術影響麵前,他在70歲時卻坦然地表示才開始做學問,表明他對“學問”有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認為那是一個不可窮盡的寶藏,學人在任何時候都處於“學步”之中。白先生把他的第一部論文集命名為“學步集”,正反映了他的這一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