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中國史學,在國內、國際的特殊曆史條件下,經曆著巨大的變革和更新,造就出眾多著名史家,產生了許多史學名著,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寫下極其光輝的一頁。從20世紀中國史學發展的總相來看,一般地說,史學名著的產生是跟一定的史學思潮相聯係的。具體地說,凡一種有影響的史學思潮,大都會有反映這一史學思潮的代表作;反之,凡一種史學名著,總是集中地反映了某一史學思潮。在20世紀中國史學發展過程中,思潮、學派很多,而影響較大的有“新史學”思潮、新曆史考證學思潮和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潮。
“新史學”思潮發端於20世紀初,延續至20世紀40年代。梁啟超於1902年發表《新史學》,是為這一思潮的濫觴,章太炎、夏曾佑、陳黻宸、朱希祖、何炳鬆等起而呼應。《新史學》在批判“中國之舊史”有“四蔽”、“二病”的基礎上,著力於“史學之界說”,提出“曆史者,敘述人群進化之現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的嶄新命題。梁啟超以進化論為武器,倡言建立“新史學”,對推進中國史學走向近代的曆程,產生了重大作用。不久,夏曾佑寫出了《最新中國中學曆史教科書》(30年代改稱《中國古代史》),即“新史學”的最早的產品之一。20世紀20年代,梁啟超先後寫出了《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曆史研究法》等,是了解、研究學術史和史學理論不可不讀之書。
如果說“新史學”思潮主要是在新史觀即進化史觀的驅動下滋生起來的話,那麽新曆史考證學除了受進化史觀的驅動外,還直接受到地下出土文獻的推動以及西方自然科學方法的啟迪。王國維是新曆史考證學的開山,他在利用卜辭、金文、簡牘、寫本研究殷周曆史和漢唐曆史方麵,有重大的成就。他在1921年編纂刊行的論集《觀堂集林》,是20世紀中國古史研究進入新裏程的界碑。其中尤其是他關於殷周曆史的研究,有許多名篇,如《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殷周製度論》等,在曆史認識上和研究方法上都是開創性的大文章。1925年,他在《古史新證》講義的總論中從方法論上對“二重證據法”做了說明。《古史新證》刊出後,大為世人所重。陳寅恪總結王國維治學的思想和方法,指出:一是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是取少數民族之故書與中原王朝之舊籍互相補證,三是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此三類之著作,其學術性質固有異同,所用方法亦不盡符會,要皆足以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軌則。吾國他日文史考據之學,範圍縱廣,途徑縱多,恐亦無以遠出三類之外,此先生之書所以為吾國近代學術界最重要之產物也。”[2]這是極中肯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