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世紀中國史學論集(第八卷)

附錄 中國史學史研究八十年[1]

字體:16+-

中國史學史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說它古老,是因為它擁有豐厚的積累,而且至晚在東漢班彪、班固時,已經形成了史學之曆史的意識。說它年輕,是因為它作為近代學科之曆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被明確地提出來進行係統的研究,至今才有大約80年的曆史。當然,從學術史的觀點來看,這大約80年的曆史也是很值得回顧和總結的。

20世紀初,梁啟超發表了《新史學》,深刻剖析“中國之舊史”,力倡建立“新史學”。這種要求變革史學的思想所反映出來的史學史意識,把中國古代史學上的史學史意識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924年,胡適發表《古史討論的讀後感》一文,認為:“這一件事可算是中國學術界的一件極可喜的事,他在中國史學史上的重要一定不亞於丁在君先生們發起的科學與人生觀的討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2]這裏,胡適雖然沒有具體地談論“中國史學史”,但這是目前我們所知“中國史學史”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之最早的提出。1926年至1927年,梁啟超做《補中國曆史研究法》的講演,在中國史學上率先提出“史學史”是文化專史中的學術思想史之一個分支的觀念,就怎樣研究和撰寫“中國史學史”的問題,發表了具體的、創造性的見解,從而為中國史學上之史學史意識的發展畫上了一個句號,也為中國史學史的研究和撰述寫下了開創性的一頁。[3]

總起來說,源遠流長的中國史學,行進到20世紀初年,由於社會的變動和學術思潮的影響,逐漸發生變化,至“五四”前後則走上近代學科發展的道路,而中國史學史則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成為一門獨立的專史不斷成長和發展起來。

一、中國史學史研究之提出的學術背景

關於“中國史學史”提出的學術背景,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新史觀的傳播,另一方麵是學術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