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要討論的內容,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也是近來史學界特別關注的一個題目。受專業和學識的局限,我對這個問題很難講出有分量的見解。但是我認為,在20世紀的最後幾年,史學工作者來思考和研究這個問題,以增強我們的曆史感和時代使命感,堅持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正確方向,進一步明確我們的研究任務,以促進中國史學的發展,是很有意義的。
一、中國史學在世紀之交的雙重任務
世紀之交的中國史學麵臨著雙重任務:總結和開拓。總結和開拓是分不開的,總結是為了進一步開拓,這才是積極的總結;開拓也隻有在認真總結的基礎上進行,才可能是紮實的和有成效的。總結和開拓,都是為了推動中國史學的發展和進步,使它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具體說來,就是:
第一,要花大氣力研究和總結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的曆史,尤其是要研究和總結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學術成果和治學經驗。如果從20世紀20年代算起的話,那麽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已有70多年的曆史了。這是20世紀中國曆史學最大的變革和最大的成就。因此,科學地總結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的曆程,不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發展中經曆的曲折,以致它所遇到的挑戰和考驗,對當前的和今後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建設與開拓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都具有啟迪和鼓舞的作用。從史學工作的要求來看,這是當代史學工作者的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二,20世紀的中國史學,湧現出一批史學大師。有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郭沫若、範文瀾、呂振羽、翦伯讚、侯外廬等,也有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顧頡剛、陳垣等,他們的治史經驗和學術成果,是20世紀中國史學的寶貴遺產。盡管他們的曆史觀和方法論並不相同,甚至存在著根本的差別;他們的治學旨趣和研究領域亦各殊異,學術成果的表現形式也各具特色。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都貴自得之學。他們對中國史學遺產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詣,他們當中有不少人也十分了解當時外國史學發展的趨勢,但他們不泥古,也不盲從,而潛心於繼承和創新,各成一家。對於這些,我們是應當認真地從理論上進行總結的,並以此作為進行新的開拓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