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世紀西方曆史哲學

一、分析哲學和曆史敘述研究的複興

字體:16+-

分析哲學是20世紀初以來在英美國家興起的哲學運動,其初衷旨在擺脫西方哲學諸多概念含義模糊的窘境,改變邏輯學幾千年來停滯不前的狀態。不過,分析哲學產生的曆史背景是自然科學的突飛猛進,其精確性與實用性吸引了許多已經厭煩爭論的人文學者。當自然科學成為文化生活的核心話題時,它也就為人文社會的價值觀建構起了一個參照係。分析哲學正是試圖以自然科學的精確性和邏輯性為榜樣,追求一種精確的哲學定義,最後獲得確定、係統的認識論基礎。

在早期分析哲學中,邏輯實證主義希望澄清語言造成的歧義,使觀念的解釋變得更為明晰。當部分分析哲學家開始涉足與曆史解釋相關的討論時,對曆史文本的語義分析與邏輯分析使我們意識到,敘述主義曆史哲學在分析哲學的母體中開始孕育,它一開始便使自己立足於認識論的領域。

分析哲學中直接引發曆史敘述研究的問題主要有三個:覆蓋律、曆史解釋和因果關係問題。它們三者相互關聯。

關於曆史解釋的覆蓋律原則由亨普爾係統提出。1942年,他在《普遍規律在曆史學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曆史學提供的解說實際上有兩個方麵:將相關現象納入科學的解釋或解釋綱要之中;或企圖將現象納入無法接受經驗檢驗的一般觀念之中。在前一種情況下,解說是借助於普遍假設的解釋。而在後一種情況下,解說隻是虛假解釋,它也許能滿足一種感情上的要求,並能使人產生生動的形象化的聯想,但它卻不能推動我們對所研究的現象進行理論上的理解。”[2]這後一種情況,就是亨普爾要批評的移情方法,它在狄爾泰(Wilhelm Dilthey)那裏表現得最充分,而且被他同時代的曆史學家廣泛接受。曆史學家們認為,要想理解曆史人物和他們創造的曆史事件,就應該像曆史人物那樣“設身處地”地思考曆史情境,這意味著曆史學家必須使自己具備曆史人物的心理素質以及對曆史情境的充分了解,這樣,他才能理解曆史人物作出的判斷。移情方法與心理學之間的密切聯係由此可見一斑,但它不是運用心理科學的原理,而是依據同樣可以作為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日常心理現象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