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李嘉誠1958年涉足地產業以來,長江公司的發展可以說一直是順風順水。1971年,李嘉誠成立“長江地產有限公司”,一年以後改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並且成功上市。1976年,長江實業擁有地盤物業635萬平方英尺,資產淨值達到5.3億元,在商界已經非常引人注目。
可以說,這時李嘉誠的房地產經營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在業界和傳媒,並沒有人將李嘉誠看做是房地產大亨。也就是說,對於真正的地產大亨來說,李嘉誠此時所取得的成績還都是小打小鬧,構不成什麽實質性的威脅。
然而,從1977年以後,李嘉誠的名字卻已經被家喻戶曉,隻要有他出現的拍賣場,就一定有大批的記者對他窮追不舍。這樣的轉變,是因為李嘉誠參與了地鐵中環站、金鍾站上蓋興建權(地鐵頂上的施工)的競標。在這次你死我活的角逐中,李嘉誠的長江實業一舉擊敗了當時的香港地產巨人置地公司,從此開始了華資向英資進軍的曆史性轉變。能夠取得這樣的勝利,關鍵就在於李嘉誠能夠從全局著眼,精確分析各方經濟勢力,從而做到了“知己知彼”。
中環站和金鍾站的地鐵工程預計耗資205億港幣,在8年內完成,是香港開埠以來最大的工程。中環站是地鐵的首段終點,位於香港最繁華的銀行區;金鍾站是穿過海底隧道的第一站,又是香港島東支線的中轉站,香港政府公署、最高法院、海軍總部、警察總部、紅十字會、文物館等著名建築齊集此地,且毗鄰中環銀行區。中環站和金鍾站的位置如此優越,如能為其上蓋,就能完成地鐵全線盈利最豐厚的業務。這樣巨大的商機,令全港的地產商無不垂涎三尺,李嘉誠當然也不例外。
此地鐵工程的資金來源有三種渠道:一是由香港政府擔保獲得銀行長期貸款;二是地鐵公司通過證券市場出售股權集資;三是地鐵公司與房地產公司聯合發展上蓋業務,將利潤充當股權。早在1976年下半年,新聞界就盛傳香港地鐵公司公開招標地鐵上蓋工程,1977年初這個消息終於得到了官方證實。一得到確切消息,李嘉誠便開始摩拳擦掌,為即將到來的“戰役”做好充分的準備。他知道,這將是一場異常激烈的爭奪戰,沒有一點實力,就隻能眼巴巴地看著肥肉被別人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