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大意】子路問怎樣侍奉鬼神。孔子說:“人都還難於侍奉好,談什麽侍奉鬼呢?”
子路又問:“能問問死是怎麽回事嗎?”孔子回答道:“生還沒弄清楚,怎麽能搞得清死呢?”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
子路所提出來的,就是這樣一個“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問題。
在《雍也》篇裏,當孔子回答樊遲關於什麽是明智的問題時,已主動以鬼神的問題為例說:“致力於人世間該做的事情,對鬼神報敬而遠之的態度。就可以說是明智的了。”
現在,子路仍然不明智地提出這個問題,所以孔子反問他說:“人都還難於侍奉好,談什麽侍奉鬼呢?”
問題是,子路就是這樣一個“不明智”的人,一問不成,又生一問:“能問問死是怎麽回事嗎?”其實還是一個“鬼”問題,所以孔子又一個反問把話推開:“生還沒弄清楚,怎麽能搞得清死呢?”
那可真是問得蹊蹺,答得巧妙。
其實,孔子也不完全是顧左右而言他,把子路的問題推開在一邊。在孔子看來,鬼神的問題,生死的問題,都是探索宇宙奧秘、生命本質的大問題,不是一句兩句話可以說得清楚的,也不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所能搞得清楚的。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所以,對自己搞不清楚的問題,既不要盲從迷信,也不要簡單否定,最好是報一種“闕疑”的態度,敬而遠之。這種態度實際上是現實而理性的態度,也是最明智、最科學的態度。
醫生認為“死”是現代醫學都還難以解說清楚的概念,至今人們也隻能以“心髒停止跳動”來“描述”“死”;佛教、道家則謂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從”四大皆空”的理論看來,生與死並無明顯的界線和區別;迷信的人則認為,死就是靈魂出竅,任何生靈都有不可見的靈魂和可見的軀體兩部分,靈魂可以升天,可以入地,生靈可以互相轉化,持此說者便相信鬼神;無神論者則認為人死如燈滅,死了就了了,什麽也沒有了。至於死者臨終的心情、感覺如何,這是科學家通過觀察、實驗等等手段,經過長期研究和探討,至今還“說不清楚”的問題。既然如此,孔子又怎能向他的弟子解答得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