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年,愛爾蘭正值大饑荒時期,英國經濟學家吉芬觀察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馬鈴薯的價格上漲了,但人們對它的需求量也在不斷上漲。
根據需求法則,消費者對商品或勞務的購買數量,通常會隨著價格的升高而降低。然而,吉芬商品所呈現出來的特性,儼然與一般商品的正常情況相悖。這種與商品需求規律相悖的現象,當時被稱為“吉芬難題”,而這樣的商品也被稱為“吉芬商品”。
到底在什麽樣的情況下,會出現吉芬商品呢?剖析吉芬之謎不難發現,吉芬商品的出現需要兩個前提條件:其一,購買者收入低下;其二,此商品是必需品。
我們知道,肉和馬鈴薯都是生活必需品,可肉的價格遠遠高於馬鈴薯。當馬鈴薯的價格上漲時,就意味著消費者的實質性收入降低了。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哪怕肉的價格下降了,可消費者還是會壓縮肉的購買量,而選擇購買更多的馬鈴薯,來維持正常的生活所需。
經濟學家認為,吉芬現象是市場經濟中的一種反常現象,也是需求規律中的一個例外。不過,這種客觀存在的現象,也是無法回避的,它總是會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尤其是在災難時期,必需品的價格越高,人們越會去瘋搶,這是因為心理上的恐慌所致,他們擔心此商品的價格日後會變得更高。
生活中還有許多的吉芬現象,最明顯就是股市和房市。
當某一種股票上漲的時候,往往會看到股民們爭相購買的局麵,大家都渴望趕上“牛市”多賺點錢;當一種股票的價格持續下跌時,購買它的人會明顯減少,而手裏擁有它的人也希望趕緊拋出。房子的情況也是這樣,當房價一路瘋漲的時候,買房子的人變得越來越多,甚至一些沒有錢的人也開始想辦法籌錢,都希冀著早日成為有房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