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則寓言故事裏講到:一個惜金如命的財主,把自己的金子埋在花園裏的一棵大樹下,每隔幾天就挖出來看看,再心滿意足地埋起來。後來,有人發現了這個秘密,就把那些金子偷走了。財主痛不欲生,鄰居了解了事情的經過後,好奇地問:“你從來沒有花過那些金子嗎?”財主說:“沒有,節儉是我們家的傳統,我每次隻是看看而已。”
鄰居聽後,不禁哈哈大笑,對財主說:“按照你對待金子的方式,有和沒有都是一樣的啊!如果你還是覺得難受,那就在大樹底下埋點石頭,把它們當成金子就行了。”
故事聽起來有些可笑,但它裏麵蘊含著一個經濟學問題:節儉悖論。
節儉悖論是凱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種理論,根據凱恩斯主義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同方向變動,儲蓄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反方向變動。根據儲蓄變動引起國民收入反方向變動的理論,增加儲蓄會減少國民收入,導致經濟衰退;減少儲蓄會增加國民收入,使得經濟繁華。這種矛盾,就被稱為“節儉悖論”。
在經濟學中,對單獨個人有益的事情,未必對全體有益。個人致富需要儲蓄,但如果整個國家的儲蓄加大,社會就會出現貧困。這不難理解,節儉會導致支出減少,廠家也會削減銷量,減少工人,進而導致收入減少,最終減少儲蓄。經濟大蕭條時期的情景,就是節儉悖論最為生動的呈現,人們對未來預期不抱任何希望,都盡量地多儲蓄。由於這種不願意消費的心理和行為,又導致他們的收入持續下降。
上述事實告訴我們,當資源得不到充分運用,經濟沒有達到潛在產出的情況下,隻有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盡可能多地消費,整個經濟才能夠走出低穀,朝著充分就業、經濟繁榮的方向發展。所以,這也是為什麽一直提倡要刺激國內消費,目的就是為了拉動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