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貨幣的價格
貨幣的一大職能就是價值尺度,所有的商品都是用貨幣來標價的,那麽貨幣本身有價格嗎?作為一般等價物,也可以把貨幣看成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既然可以看做是商品,那麽它的價格怎麽標呢?總不好說這張麵值5元的貨幣價格是5元吧。其實,貨幣的價格可以分為對內和對外兩方麵。對內,貨幣的價格就是利率。你借錢的同時承諾到期連本帶利一起償還,這利率就是貨幣的價格。或者說,借錢就是“租用”別人的貨幣,利息就是貨幣的“租金”。而對外,貨幣的價格就是匯率。
本書開篇就談到了,貨幣因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而商品交換則是勞動分工的前提。亞當·斯密討論的主要是一國或者說有限地域內的勞動分工。畢竟,在亞當·斯密的年代,盡管已經產生了國際貿易,但是限於交通工具的技術水平(主要是木製帆船和牲畜),長途貿易規模還非常小,貿易商品也主要是進口國無法生產的奢侈品。但是,250年後的今天,交通和通信技術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大大降低了跨地域貿易的成本,勞動得以在全世界進行分工。
大家最為熟悉的分工就是低價值的加工貿易和人力密集型的產業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這種現象。這主要是因為發展中國家的人力成本低。譬如,盡管美國也能生產NIKE(耐克)運動鞋,且單個工人的生產效率也高於越南的工人(假設美國工人一天生產3雙,越南工人一天生產1雙),但是越南工人的工資可能隻是美國工人的1/10,顯然在越南生產成本更低。也就是說在製鞋這一塊,相比較美國,越南有絕對優勢。
那是不是國際貿易中,每個國家都隻能生產自己占有絕對優勢的商品呢?回答這個問題前,咱們先講個中國人都熟悉的故事——“田忌賽馬”。在“田忌賽馬”的故事裏,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類馬,每一類的速度都比齊王的馬慢。但是,田忌用完全沒有優勢的下馬對齊王有完全優勢的上馬,再用擁有相對比較優勢的上、中馬對付齊王的中、下馬,結果穩贏。咱們是否可以把“田忌賽馬”的原理用在國際貿易中呢?假設說一國(田忌)在兩種商品生產上較另一國(齊王)均處於絕對劣勢,但隻要劣勢國家在兩種商品生產上劣勢的程度不同,則可以通過劣勢國家生產劣勢較輕的商品,優勢國家生產優勢較大商品的策略實現兩種商品最優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