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貨幣的真相:貨幣規則如何改變你的生活

第十節 貧富差距,誰之過

字體:16+-

貧富差距一直是人類關心的話題,畢竟這個事情大到關乎社會穩定(從朱元璋到李自成、洪秀全,短短幾百年發生那麽多農民大起義,不都是因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嘛),小到關乎個人。2014年,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又再次引爆了這個話題。

其實,研究貧富差距的又何止是經濟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都從各自學科的角度探討過這一話題。大家所熟悉的大哲學家尼采就反對平等,他認為平等主義本質是弱者嫉妒成性。他提出“奴隸道德”的概念,意思是平等表麵的內容是同情、仁慈、謙卑,其實本質上是弱者為了掩蓋自己對強者的恐懼、嫉妒和自私,借助奴隸道德去限製強者。要說尼采狂妄自大還真是不假,像我這樣的凡夫俗子就實在無法接受。

法國思想家盧梭的著作《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很多人應該都聽過。盧梭的理論架構有點穿越的味道。他的理論起點從人類“原始社會”開始。不過注意,這個“原始社會”不是曆史學家、人類學家所說的“原始社會”,而是盧梭自己想象出來的。在他的“原始社會”(盧梭稱為“自然狀態”)裏,由於地廣人稀,人與人之間很難碰麵(不知道在這樣的狀態下人類是咋繁衍生息的?)。因此,人類在“自然狀態”中是和平而善良的一群“動物”,他們“漂泊在森林中”“沒有語言”“沒有住所”“沒有戰爭”“也沒有聯絡”,對於他的同類沒有任何損人利己的欲望,連自己的孩子也不認識。總之,“在自然狀態中很難看出不平等的現象”。對於這樣的自然狀態,盧梭是心向往之,簡直就是我們苦苦覓尋的“桃花源”。隨著人口慢慢增多,人類之間交往的機會就多了,同時,由於人是很聰明的,便開始發明、製造工具,逐步進入到定居生活。而對自然資源的爭奪,就必然產生私有這個概念。按照老先生的話就是“因為這種私有觀念不是一下子在人類思想中形成的,它是由許多隻能陸續產生的先行觀念演變而來的”。私有財產的產生就必然導致了不平等的出現。這個邏輯中國人多少會比較熟悉,因為這和馬克思關於生產資料私有製的說法多少有些相似。關鍵問題是他的立論是建立在那個設想的“自然狀態”,人類曆史中出現過這樣的狀態嗎?難道人類太聰明,時不時搞些發明創造、提高一下生產力也是錯誤的嗎?現在看來這個立論點有些荒謬。不過也不能怪盧梭,畢竟人家生活在18世紀,那會兒政治學、社會學的研究流行這種方法。譬如,大哲學家斯賓諾莎、霍布斯以及被西方社會奉為神明的洛克都使用過類似的“自然狀態”進行分析,並繼而提出了“三權分立”“人權平等”“民主憲政”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