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每次危機都是由金融資產價格的暴跌引發,那麽作為貨幣掌控者的中央銀行是否應該把金融資產價格納入自己的政策考慮呢?當資產價格出現泡沫的時候,中央銀行應該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刺破泡沫嗎?
對於這些問題,經濟學界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從實踐來看,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各國央行行長會關注股市動向,但是基本不用貨幣政策幹預,對股市保持中立態度。這方麵最典型的就是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在科技股泡沫的時候,格林斯潘在一次演講中談到股價的“非理性繁榮”(後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席勒教授以此為書名,出版了一本經典著作)會造成經濟的不平衡,並對長期經濟發展有副作用。這表明他本人確實關注了股票市場的價格。華爾街甚至發明了一個專有名詞“格林斯潘看跌期權”,意指當金融市場發生重大危機,格林斯潘就會以下調聯邦基金利率等貨幣寬鬆的方式來救市,從而導致投資者風險偏好不斷上升。是否真的如此?央行行長們是否真的將關注轉化為切實的貨幣政策了呢?事後的各種研究表明當時的貨幣政策,特別是聯邦基金利率並沒有因為資產價格的變化而變化。美聯儲隻是在泡沫破裂影響到實體經濟時才連續降低聯邦基金利率。也恰恰是在經濟恢複後,美聯儲沒有及時上調利率吹大了房地產泡沫,導致2008年出現次貸危機。
中央銀行為什麽沒有動用貨幣政策去主動刺破泡沫?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相比銀行信貸市場,資本市場規模和品種有限,對實體經濟影響並沒有如今天這樣顯著。此前,中央銀行主要還是通過銀行控製信貸的投放。二是中央銀行不是超能的,在獲取信息上,不一定比私人機構和市場更有優勢,中央銀行很難準確辨別泡沫是否存在以及程度如何。三是很多研究認為中央銀行主動刺破泡沫的後果,可能比泡沫破裂對實體經濟的傷害更嚴重。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表明,隨著金融脫媒,以及金融產品的多樣化,金融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會對實體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央銀行是否應該幹預金融資產價格?又該如何幹預?回答這些問題,先要了解貨幣政策是如何影響資產價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