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講了這樣一件事。龐統相貌醜陋,但很有才能。他去拜見孫權,想要效力於東吳。孫權本來是個愛才的領袖,但是一看到龐統相貌醜陋,就不太喜歡他。又看他性格傲慢不羈,更加沒有好感。最後,他竟把與諸葛亮齊名的曠世奇才龐統拒之門外,魯肅苦勸也無濟於事。孫權以貌取人,顯然是種偏見。可是連孫權這樣的英雄人物尚且有此偏見,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就更不罕見了。人們總愛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似乎以貌取人是不明智的做法。但是,這個道理認識到容易,真正做到卻不容易。就是說,大多數人,無論理智上怎樣認為,但是在對別人的判斷上多少要受到對方外貌的影響。“美貌效應”的現象往往極為突出:人們見到長相俊俏的孩子,會由衷地喜愛,讚不絕口,親切熱情。孩子的父母更是喜不自勝,恩寵有加。相反,人們對相貌一般的孩子,尤其是長相醜陋的孩子,則缺乏熱情,甚至冷淡、歧視、挖苦。成人之間也是如此。相貌漂亮的人,尤其是年輕的女子,會在人際交往、婚姻等事情上博得他人的青睞,激起他人的熱心,事情往往很好辦。相比之下,相貌不佳者就沒那個“運氣”了,他們甚至會處處碰壁,心灰意冷,苦惱不堪,羞於見人,自卑心理嚴重。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也可以對人類喜歡美進行解釋。他將美的需要置於一個很高的位置上,認為美的需要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需要。也許正是因為美的需要是人類的需要,人們才通過愛美來表現人的本質力量,並且讓愛美的心願毫不掩飾、毫無保留地反映在人們的生活中。美的女性人體會產生審美作用。它會使男子頭暈目眩,激起他們的自然感情,甚至喪失判斷力,使鐵石心腸軟化,做出出人意料的決定,超越傳統的準則。斯拉維伊科夫在他的古代詩歌中,重現了古代傳說中雅典執政官審判藝伎弗麗娜罪行的場麵。激憤的人群大嚷大叫:“處死她,處死她!”嚴厲的法官已確定無疑地判決她死刑。而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弗麗娜的辯護人基彼裏德果斷地從她肩上取下了紫紅色的長衣。弗麗娜美妙絕倫的身體呈現在大家眼前。頓時法官和沸騰的人群就像突然凝滯一般,變得鴉雀無聲。他們被這位藝伎驚得目瞪口呆了。斯拉維伊科夫的詩中說:“神聖的形體刹那間放射出靜謐清麗的光彩。人群,剛剛還在怒吼:將這高傲的藝伎處死!倏忽間,全都啞口無言,沉醉於對美的欣賞中。”美貌有時具有使人震驚的力量。在生活中,美麗的外貌常常使我們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在這不知不覺的視覺享受中,我們的心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乃至影響我們的判斷和決定。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美麗比一封介紹信更具有推薦力”。國外有過一項針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根據統計,得出這樣的結論:長相好看的人比相貌平平的人掙錢更多,擁有的工作更讓人羨慕,而相貌平平的人比相貌醜陋的人又會好一些。雖然長相不是一切,但的確可以構成一項資本。比如,一個單位雇用一個秘書,如果兩個候選人其他條件相同,而一個更漂亮些,那麽一定會有更大的優勢,尤其當經理是男性的情況下。畢竟人們更喜歡天天看到漂亮的臉蛋,用通俗的話來說——“養眼”。這就是為什麽電視、電影裏的明星,大多長相俊美,很簡單,因為可以讓人賞心悅目。在愛情中,美貌更是一項資本。情侶一般在相貌上是般配的。當兩個人不般配時,醜的一方通常要在其他方麵有更好的條件來平衡。男人似乎對容貌更加重視一些,就是人們常說的:“世上沒有不好色的男人。”男人如果帶著個漂亮的女人,會覺得臉上更有光彩。那麽,人們喜歡或不喜歡一個人,為什麽要依據他的容貌呢?心理學家是這樣解釋的:首先,我們從各方麵感覺到,漂亮的人才值得愛。在一般的電影或電視中,被愛的人總是漂亮的人。這給人們一種感覺,似乎漂亮的人更值得人愛。另外,喜歡同漂亮的人在一起,還因為這使我們有一種沾光心理——在別人麵前顯得更光彩。有時候隻因有一個漂亮的異性在身邊,就會受到別人積極的評價和羨慕。此外,由於暈輪效應,我們錯誤地以為漂亮的人還有其他方麵好的屬性,而事實卻不一定如此。最後一個原因,很簡單,我們對漂亮的人看著舒服,可以沉湎於美的滿足之中。實際上,如果我們理性一些就會認識到,以貌取人的確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人的長相和心靈是兩回事。即使是看相的,也注重“眼相”,也就是更注重一個人的內在神韻,現在也許可以叫“氣質”。其實,氣質美要比容貌美更高一籌。內在美才更耐看,也更能成為判斷一個人的依據。所以,以貌取人更容易發生在認識的初期,就是不太熟悉的時候。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將一群陌生人一連四天聚在一起,每次聚一個小時。第一天,研究人員認為接受實驗者對於美的評判有32%來自外貌,20%仍來自對內在的了解。評價的人比較客觀。第二天,情況改變了,評判中的26%來自客觀的印象,而33%來自評價者的主觀意識。第三天,這一比率為24/34。第四天,也就是最後一天,則是23/48。這個實驗說明,人們對容貌的重視,會隨著彼此的熟悉而減弱。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對熟悉的喜歡的人,會覺得越來越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