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荒誕心理學

·人們更喜歡先抑後揚的人·

字體:16+-

戰國的時候,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裏養了許多猴子。後來,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互相講話了。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給每隻猴子四顆栗子。幾年之後,猴子的數目越來越多,他就想把每天喂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於是他對猴子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四顆栗子,晚上給你們三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猴子們聽了,不能接受,於是就吱吱地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非常的不願意。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麽我早上給你們三顆,晚上再給你們四顆,這樣該可以了吧?”猴子們聽了,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其實老人給猴子的栗子數量沒有變,隻是給的方法變了:一是先多後少;一是先少後多。那麽猴子為什麽對前者不滿意,對後者卻感到滿意呢?原來這是受到心理學上一個獨特的心理規律支配的。心理學家發現,在對別人進行肯定或否定、獎勵或懲罰時,並不是一味地施行肯定和獎勵最能給人好感,也不是一味地施行否定和懲罰最能給人惡感。事實是,先否定後肯定,能給人最大的好感;而相反,先肯定後否定則給人的感覺最不好。美國心理學家阿倫森·蘭迪做過一個實驗。他把被試者分為4組,施行不同的措施,結果也不同,分別如下:對第一組被試者始終否定(-,-),被試者不滿意。對第二組被試者始終肯定(+,+),被試者表現為滿意。對第三組被試者先否定後肯定(-,+),被試者最滿意。對第四組被試者先肯定後否定(+,-),被試者表現為最不滿意。這種心理規律,在現實生活中很普遍,平時人們所說:“磕一千個頭後放一個屁,效果全無”,“有一百個好,最後一個不好可結成冤家”,就是這種規律的反映。也許我們會想到前麵講的近因定律,但這個定律比近因定律還多了一層意思,就是:先否定,後肯定,有一個對比的效果,比單純肯定更給人好感;而先肯定,後否定,也因為有個對比的效果,要比單純的否定效果更糟糕。我們把這種先否定後肯定,先抑後揚給人最好的心理感覺的規律,叫做“欲揚先抑定律”。某汽車銷售公司的老李,每月都能賣出30輛以上的汽車,深得公司經理的賞識。可是這個月生意卻不太順利,由於種種原因,老李預計當月隻能賣出10輛車。但是老李很懂心理學,他先是跟經理說:“由於銀根緊縮,市場蕭條,我估計這個月頂多賣出5輛車。”經理點了點頭,對他的看法表示讚成。沒想到一個月過後,老李竟然賣了12輛汽車,公司經理對他的業績大大誇獎了一番。如果老李一開始說本月可以賣15輛,或者事先不說自己的預計,結果隻賣了12輛,公司經理的感覺可能就完全不同,他可能覺得老李做得太失敗了,不但不會誇獎,反而可能批評他。老李就是采用欲揚先抑的方法,先降低別人的心理期待,再超出他的期待,就能給對方以好感了。有一位著名的導演,也很懂得利用這個心理規律來激發下屬——演員的積極性。這個導演素以要求嚴格著稱,因此一般的演員都比較怕他。但是這個導演也很善於發掘演員們的潛力。他總是在工作的開始階段,冷著臉,讓演員們看見就害怕,非常擔心演不好,達不到他的要求。這迫使演員付出最大的努力,發揮出最好的水平。而當導演對演員感到滿意時,就露出燦爛的讚許的笑容。這種難得一見的笑容對演員形成了極大的鼓舞,甚至有一位演員說,導演的笑容就是他演好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