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國的四川省,在遠古時期曾經產生過與中原文明有著差異的、相對獨立的古代文明,特別是今川西的成都平原一帶,是古代著名的蜀國所在地。而今天的重慶及其附近地區,則是巴國所在地。
蜀國的曆史比巴更為悠久。早在周武王伐紂時,蜀就是出兵助戰的西南少數部族之一。在戰國以前,除《尚書·周書·牧誓》外,中國史書中沒有任何有關蜀的記載。到戰國時代,蜀國逐漸強大,出兵向北攻取南鄭(今陝西漢中),向東攻伐茲方(今湖北鬆滋縣),竟然和秦、楚這樣的強國作戰。《華陽國誌·蜀誌》載,戰國時代的蜀王杜宇“自以為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即褒斜道,在今陝西南郊)為前門,熊耳、靈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說明這時蜀已具國家的規模。以近年在四川地區出土的巴、蜀青銅器和其他文物來看,巴、蜀的文化已相當發達,其文字、形製等都獨具地方特色。
直至戰國中期,巴國還比較強大,還曾和蜀國聯兵伐楚。此後卻逐漸衰弱,放棄了長期作為其政治、經濟中心的江州而向北退居到閬中。蜀國的勢力向東發展,與巴國連年交戰。在此之前,蜀王將其弟封於漢中,號曰苴侯。苴侯和巴王交好。蜀王攻巴,因怒而攻苴侯。苴侯抵敵不住,便逃奔到巴。巴向秦國求救,蜀也派人到秦國請求出兵幫助。這一年,是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
秦國接到巴、蜀兩國的告急文書後,立即在朝廷進行了討論。當時在位的秦惠王很想出兵伐蜀,又覺得蜀國山高路遠,行程艱難,韓國也恰在此時出兵進攻秦國的東界,因而猶豫不決。大臣們也意見不一。大將司馬錯請求乘機出兵伐蜀。丞相張儀卻堅決反對。秦惠王讓他們發表各自的意見。張儀說:“如果我們親近魏國,和楚國交好,然後兵進三川(指伊水、洛水和黃河交匯地區,即今河南洛陽地區),進攻新城(在今河南洛陽市南)、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兵臨二周之郊,據有九鼎,按天下之圖籍,挾周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霸王之業也。臣聽說,若要爭名譽,應該在朝堂;若要爭利益,則應在市場。如今三川和周室,乃天下之朝市,世人之所注目,而陛下不去爭,卻要去和戎狄相爭,這不是實現霸王之業的辦法。”司馬錯聽了以後說:“不然。臣聽說,要想讓國家富起來,就要擴大國家的地盤;要想使軍隊強大,就要先讓百姓富足。想成就王業者,要先博施其德惠。這三者具備了,王業自然可以實現。如今,陛下國土狹小,人民貧困,所以臣願陛下先從容易的事情上著手。蜀國地處偏僻的西方,為戎狄之長,國內正發生混亂。以我們秦國的力量去進攻它,就像豺狼追逐綿羊。得到其土地可以擴大國土,取其財富可以讓百姓富足。付不出多少傷亡便可以征服它。消滅掉一個國家,天下人並不以為我們暴虐;利盡四海而天下人也不認為我們貪婪。這樣,我們一舉而名實相符,名利雙收。但是,如果我們進攻韓國,劫持周天子,便隻能得到惡名,這對我們並沒有什麽好處。而且,我們又落個不義之名,去做天下人不願看到的事情。這種作法是危險的。臣請求詳細談一下其中的緣故:周天子為天下之所宗,齊國和韓國又互相親睦。周天子知道自己將被滅亡,韓國知道自己將要丟失三川郡,他們便會並力合謀,依靠齊國和趙國的力量,和楚國、魏國取得諒解,將九鼎送給楚國,將地送給魏國,陛下是沒有辦法阻止他們這樣做的。那時,我們的進攻就失去了意義。因此,臣以為出兵伐蜀為十全之策。”秦惠王聽了,認為司馬錯的分析有道理,便采納了司馬錯的意見,並任命司馬錯為將,率軍伐蜀。秦軍南越秦嶺,以摧枯拉朽之勢,僅用了十個月的時間,便平定了蜀地和巴國,將其納入秦國的版圖。貶蜀王為侯,而令陳莊相蜀。從此,秦國的土地麵積擴大了一倍以上,國力更加富強,對山東諸侯國形成了更大的優勢。